2006-08-31

BlogDay 2006


昨天下午才知道8月31日是BlogDay,按照传统应该推荐分享5个有特色的博客。虽然这个"传统"只不过始于2005年,BlogDay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节日,但是与人分享总是不错的,何况我还从来没有推荐过别人的博客。

下面是我的五个"有特色"的推荐:

科普一下BlogDay:

BlogDay是什么?

BlogDay起源于博客们(Bloggers)认为自己应该有一个专属的节日,用以认识其它来自于不同国度或拥有各种不同嗜好、兴趣的博客。在 BlogDay当天,所有参与活动的博客们应该在自己的站上推荐五个具有特色的博客(Blogs)给所有来访的朋友,藉此和大家分享更多崭新而有趣的博客。

BlogDay这天会发生什么事?

在八月三十一日这一天内,全世界参与活动的网民都会发表一篇帖子推荐五个新颖的博客,而且最好这五个部落格的内容可能是来自不同的文化、观点和型态。而所有造访的朋友都可以在八月三十一日当天发现自己前所未知的博客,藉此认识更多博客并为这些新发现而庆祝。

BlogDay当天发表帖子的指引:

1. 找出五个你觉得有趣的新鲜博客。
2. 在2006年的BlogDay当天,留言给这五位博客的主人,告知你推荐了他们的博客。3. 为推荐的博客写下简短的介绍,并在文中放置这些链结。
4. 在8月31日当天张贴上推荐的帖子。
5. 并且加上BlogDay的标签(Tag): http://technorati.com/tag/BlogDay2006/ ,同时链结到BlogDay 官方站点http://www.blogday.org/



LinkTo:http://www.blogday.org
Technorati :

富士康vs记者的法律技术层面

富士康诉讼记者一案是最近的热点话题,大家都团结起来谴责抗议富士康,联带批评的还有受理此案批准冻结记者个人财产的深圳市法院。富士康的"恐怖主义"行为固然流氓,同时也让人觉得失望的是这个社会的不法制,仿佛有钱就可以左右法院了,特别是法律上已经明确写了--"对作者和新闻出版单位提起诉讼的,将作者和新闻出版单位均列为被告,但作者与新闻单位为隶属关系,作品系作者履行职务所形成的,只列单位为被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6条)。

但是不得不承认,我对这一方面法律究竟如何具体规定的知识为零,只是从一般思维出发料想法律应该不会如此不公,所以想当然的推测其中大概是金钱指挥了法律。不过想当然的推测得出的结论总是做不得准,看过了牛博网上的文章,受到了普法教育。看了那么多义愤填膺的文章和评论,只有这篇在技术层面上把问题讲清楚了。也不能简单说政府"媚商",有可能富士康确实请了一个很会钻空子的律师(不过面对群情激奋一边倒的舆论压力,富士通钻这个空子付出的代价也太高了)。所以说,通过这个例子不能说明我们国家不法制,只能说法制不完善。 同时,也说明有一个真正懂行的律师是多么的重要啊。

下面全文转载这篇文章:《一枚牛律师空降牛博

富士康VS记者案已发生戏剧性变化。事后诸葛亮已经毫无意义。此案对于牛博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一枚真正NB的律师。他对法律的精通,让贺卫方一下子变得很尴尬笨拙。

这位律师在牛博的临时名字叫金富贵,他对该案的评论是跟在和菜头博客《应该追捕富士康》下面的。经和菜头授权,讲金富贵律师的谈话整理如下。

我代表和菜头一起向金富贵发出最热烈的邀请,开一个牛博吧!


看牛律师之前,先看看 法学院教授贺卫方怎么说。

 专家说法

  "这是一种震慑、淫威"北大法学教授贺卫方称此案的诉讼对象完全错误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则认为这个案子很荒唐,"记者在自己报纸上发表文章是一种职务行为,是受报社委托的,所以诉讼对象是完全错误的。另外,法院受理此案后,没有做一个基本的审查,就采取措施查封了个人的财产,给人的感觉是任何一个环节都留下了严重的错误"。



问:深圳中院批准对记者施行财产保全,于法有据吗?


答: 金富贵 @ 2006-8-29 17:07:46

按照民事诉讼法,只要原告提起财产保全申请,并提供足够的担保,法院不能拒绝保全,哪怕他的诉讼请求看起来是多么的无理--但那是实体上的无理,在没有经过审理和判决之前,法院并不能事先进行审查和判断,只要原告的诉讼请求在程序上符合立案标准,法院必须应原告的申请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在本案中,虽然令人遗憾,但是原告的诉讼请求在程序上完全合法,其诉权完全得到法律的保护。

被告可以在本案判决原告败诉后,要求原告赔偿由于财产保全措施而给其造成的实际损失,这也就是法院必须要求原告提供财产保全担保的意义所在。

问: 职务行为造成的侵权,可以直接针对个人进行财产保全么?


答:金富贵 @ 2006-8-29 17:24:27

是不是职务行为,这也是需要经过审理以后才可以判决的。在未经过判决之前,立案庭只能进行表面审查,审查有没有表面证据,而不能进行实体判断。

实际上,这是一个常用的诉讼技巧,在大量民事诉讼中,原告律师会提高诉讼请求,并进行财产保全。被告虽然明知原告的诉讼请求过高,但由于现金流或其它财产被冻结,直接影响其生存,而等待判决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所以愿意与原告进行和解,原告可以较快的解决纠纷且有可能获得更好的诉讼结果。

当然,造成原告律师会采取这种手段的原因之一,是我国法律对财产保全错误后损失赔偿的规定十分笼统,并无操作细则,从而在实践中造成许多间接损失无法得到赔偿。比如查封银行存款,直接损失为零,因为银行照样支付利息。但因不能动用该笔资金而产生的间接损失,如何认定,是否应赔偿,法律并无明确规定。

问: 谢谢金富贵的解释,那么从技术上说,如果《第一财经》反诉,要求富士康赔偿100亿人民币,那么富士康是不是就立即要关门倒闭了?此外,法院受理的依据又是什么?

答:金富贵 @ 2006-8-29 17:28:35

只要我愿意,我完全可以自己签署一张署名为"和菜头"的叁千万元借条,向法院起诉和菜头,并申请查封其全部资产(相信全部资产不到叁千万元吧)?所需要的成本仅仅是叁千万元的诉讼费和财产保全费(两项合计大约30多万),并提供相当于叁千万元的财产或诉讼标的20%左右的现金作为担保,法院就必须查封和菜头的全部资产!

金富贵 @ 2006-8-29 17:30:51
要查封富士康100亿的财产,必须提供相当于100亿的财产作为担保,或者拿20亿左右现金出来,恐怕没几个公司打得起这种官司啊。

问: 谢谢金律师!幸亏我还会炒菜!谢谢!另外,1993年的高法解释您看过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6条:"对作者和新闻出版单位提起诉讼的,将作者和新闻出版单位均列为被告,但作者与新闻单位为隶属关系,作品系作者履行职务所形成的,只列单位为被告"。

答:金富贵 @ 2006-8-29 19:00:39

这就是富士康的律师牛逼之处了,丫钻了司法解释一个空子。

司法解释这一条首先说原则:被告依据原告的起诉确定。

然后分述:

1、原告告作者的,被告为作者。
2、原告告新闻单位的,新闻单位为作者。
3、原告将新闻单位和作者都告上去了,但是作者隶属新闻单位的,只列新闻单位为被告。

大家都注意这第三点了,但据目前报道看,富士康根本没列《第一财经》为被告,而是适用司法解释的第一点,单独告了作者!所以适用司法解释的第一点!
估计富士康发了狠要搞记者个人,逼着律师想了这么一个歪招。。。

个人十分想不通富士康这么会傻到如此地步,打一个最后无论是法律还是社会效应都一定输的官司。

这招诉讼技巧对企业有用,对个人有屁用,冻结他的汽车房子只是不能转让而已,又不是不能用了。至于日常零花钱,自然有《第一财经》提供,其实除了心理压力,对日常生活的干扰真的很少啊啊啊


牛博懂法律的还真多!

地火 @ 2006-8-29 21:28:28 TO:金富贵

学法律的时候曾经就这个问题和老师讨论过,当时老师作了专门解释,但解释的相当不到位,多数同学包括我在内仍是一头雾水.

今天看了你的解释,感觉心中一亮,我的理解是:

只要法律程序正确,且原告提供财产保全担保,法院就必须按原告要求进行财产保全。经过审理原告败诉,那就由原告赔偿由于财产保全措施而给被告造成的实际损失。至于间接损失,由于法律没有明确,那就由原告自认倒霉。

感谢你的"提壶灌顶"。

2006-08-30

上帝用什么操作系统

《冒牌天神》(Bruce Almighty)中的Jim Carrey做了上帝想履行一下职责,倾听一下世人的祷告,谁知道一打开电脑,屏幕上就弹满了各种许愿邮件,眼花缭乱,仿佛是遇到了流氓软件的攻击。这一幕,除了说明世人愿望繁多,上帝公务繁忙之外,还告诉我们选择一个好的邮件客户端的重要性。不知道上帝用的是什么操作系统,不过我想肯定不会是Windows的,那难道是Linux……


Boing Boing上看到,Ubuntu Linux操作系统出了一个基督教特别版--The Ubuntu Christian edition
christianubuntuPicture 10-1.jpg这个版本的两大功能特点就是安装了一个圣经学习软件GnomeSword 和集成了一个黄色信息屏蔽软件Dansguardian。除此之外,其他功能和标准版的Ubuntu一致。Ubuntu的网站上宣称这个基督教操作系统的目的是为了将强大安全的Ubuntu带给基督徒(The goal of Ubuntu Christian Edition is to bring the power and security of Ubuntu to Christians),虽然Ubuntu确实可能强大而安全,但是我想这个特别版对于上帝和教徒来说这个操作系统实在是没什么创意。他们也承认这个版本并非Ubuntu的新分支,只是一款预装了额外的基督软件的标准Ubuntu,这样做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基督徒。不过,要被一个屏蔽软件管着,就像是摆明对自己不放心,对于一个虔诚的教徒来说,大概也不会是一件吸引人的事情吧?


这个创意虽然平庸,上帝和教民们都未必喜欢。但是经验是可取的,尤其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有国情,略加修改,改成八荣八耻学习软件加上伟大的万里长城防火墙GFW,推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操作系统,再强制安装到每一台连接互联网的电脑中,对净化网上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必定大有帮助。


The Ubuntu Christian edition系统截图:


GnomeSword




Dansguardian


Powered by Zoundry

2006-08-25

纪念逝去的星星


昨晚,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通过投票,剥夺了冥王星的行星资格,从此太阳系九大行星只剩八颗。 冥王星之所以被开除,是因为根据这次大会通过的新行星定义:



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





冥王星由于其轨道与海王星的轨道相交,不符合新的行星定义,因此被自动降级为"矮行星"。



这次之所以要费工夫讨论的冥王星的去留问题,是因为在太阳系里新发现的星体,有的比冥王星质量还大,既然冥王星能算行星,那这些星体也没理由不算了。这样一来,太阳系行星家族很可能就要变成十二大行星,所幸这次天文学大会去繁求简,提高了成为行星的门槛,把冥王星开除了出去,其他想申请行星资格的也就无话可说了,而且以后也不会因为新的发现再发生十三大十四大行星的争论了。


本来星星是死的,你怎么称呼它,它也不会有异议,但人却要赋予它们生命,为它们争名分,应了那句俗话"皇帝不急太监急"。既然要为行星正名,其实多几个少几个本来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起名字确实颇费思量,希腊神祗也就那么几个,太多了也用不过来,而要是重新起个别的,又太不传统,未免有碍观瞻,想想如果月亮不叫月亮,而徒省事叫做地卫一,那这个世界上该要损失多少优秀的文学作品啊。所以这次参与竞争行星资格的2003UB313,还要名为齐娜(Xena),"死生事小,名分为大"。为了便于统筹管理,平息争论,只好订立这么个新标准,分出三六九等来。幸好我们生在地球,只有一个月球,要是将来移居木星,以人们浪漫多事的性格,恐怕像木卫一改名gigi,木卫二改名kiki,木卫三改名mimi……直改到木卫十六,这样的命运是无法避免的,只是苦了那些可怜的学生,估计背书考试的时候要哭死去了。


不过九大行星的概念深入人心,早就超出了天文学的范畴。首先,有那么多教科书,博物馆,字典,科普读物,教育网站,影音资料都要一一改正回来,还真是一件浩大的工程。而且,人是比较奇怪的动物,对时间长的东西,总要有些莫名的感情。虽然冥王星本来和人们就没什么关系,平时想不起来,晚上天气好的时候也看不到,但是这次要从行星中除名,人们也就难免多愁善感起来了。其实冥王星的发现也不过是1930年的事情,九大行星的提法也不过只有70多年的历史,相比之下原来六大行星的历史要久远得多。不过令人高兴的是又可以看到那些故弄玄虚的星相家们怎样花一番功夫自圆其说了。比如说英国的占星家拉塞尔?格兰特表就示:"从我个人来说,对冥王星降级的事有些惊讶,但并非震惊。有意思的是冥王星是从行星科学的角度被降级,但在神化故事中,它却从未被轻视过,一直是神秘力量的象征。冥王星还是我占星术的重要部分,因为它赋予我感知人类心灵的能力,我能轻易地感应到人们从何而来。",明明自己也解释不了,还要摆出一副"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的嘴脸。让我想起2004年发现Sedna的时候,也有"发现太阳系第十大行星"的讨论,就有很多神秘兮兮的说法,说什么十是个比较完满的数字,早就预料到了云云。其实照这种逻辑,"一元二气三阳泰, 四时五福六合春",哪个数字不是特殊的,想要附会些特殊含义,那还不容易。


麦克阿瑟将军(General Macarthur)说:"老兵不死,他们只是默默逝去"(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冥王星还是默默的运行着,不会去理会这些世间的纷扰。


Powered by Zoundry

西行琐记之向北京看齐


大概北京路是世界上最多的一条路,基本上除了北京之外,各大城市都有一条。银川也一条,不过说起来,通常人们喜欢介绍为银川的长安路。


长安路这个世界上大概也有不少,但是这里说的专指北京的长安路,是没有歧义的。为什么说是长安路呢?两点原因,一是宽,和长安街一样是八车道,二是长,有25公里,比起"十里长安街"还要长出四十里。有这么长这么宽的车道,却没有长安街的车流量密度,可以毫无困难的在城市里飙车,气派得很。气派归气派,总不能不顾实际需要吧,有人大概会说这是超前设计,现在虽然不必要,但是预见了十多年后的城市发展的需要。到十多年后能不能适应还很难说,不过现在可以确定的是这么大一项工程肯定把十多年的钱都花光了。而且不论十多年后城市的需要是什么,对于修建公路是不是越宽越好这件事本身,现在已经有足够多的质疑声音。读库0600里面就有一篇文章《大马路之痒》,专门陈述盲目追求大马路的弊病,政府也有《关于清理和控制城市建设中脱离实际的宽马路、大广场建设的通知》。


中国人很看中面子。所谓士可杀不可辱,说的就是面子不能丢的问题。天下面子最大的,应该是皇帝,现在皇帝没有了,就是北京。北京的面子这么大,不是谁都能蹭得上,蹭不上没关系,总可以意淫一下,学北京一样摆摆排场,做不了皇帝也要找找皇帝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就有了北京那样大的面子。这样一来,自然可以不顾科学意见,不顾政府禁令,不顾实际需要了。 而且还能振振有词,像山西临汾比照天安门修建了一个华门,临汾市尧都区区长宿青平就说:"我修的华门广场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好多老百姓一辈子也去不了北京,让他们在临汾看看天安门、天坛有什么不好?华门也是为了临汾人民,华门终将成为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建筑"。类似的还有河南惠济的"世界第一的区政府",广东顺德的有"白宫"之称的政府大楼和广场,虽然都身处地方,却全都有坐镇中央的气度和眼光。


大家难得这么齐心要向北京看齐,其实也是一件好事。一个北京模式,全中国也是同一个模式,只要把北京治理好了,大家有样学样,那全国也就都治理好了。


Powered by Zoundry

2006-08-24

《教父》三部曲


一口气看完《教父》(The Godfather)三部曲,用去了一整天,甚至错过了王仕鹏的绝杀三分球,人也有点昏昏沉沉的。


前两部以前都看过,第三部是还是第一次看。《教父》第一部上映于1972年,第二部是1974年,而第三部则一直等到1990年。这一年,饰演Michael Corleone的阿尔?帕西诺(Al Pacino)已经50岁了,而他还要再等2年,才能凭《闻香识女人》(Scent of a Woman)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这一年,饰演Mary Corleone的索菲娅?科波拉(Sofia Coppola)才19岁,而她还要再等13年,才能凭《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证明自己虽然不适合当演员,其实是一个天才导演。事隔十六年,电影本身已经是一个岁月的记录。


也许如果不是为了还债,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不会想到要拍第三集。像所有童话的结尾,"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故事应该在这里停止,如果非要较真问"后来呢?",未免太扫兴了。《教父》虽然因为第三部而不完美,但更完整。像所有老套的道理,这是一个关于忏悔和救赎的故事,同时,也像所有老套的结局,"出来混的迟早是要还的"。虽然如此,第三集仍然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对得起教父经典系列的终结篇。


电影里面的黑手党们都很喜欢讲一个道理,"business is business",但是没几个人像Don Corleone那样明白,其实"everything is business" 。


Powered by Zoundry

2006-08-23

一条活生生的游魂


李敖
《一个预备军官的日记》
1960年9月9日的早晨


因此我说,在环境的"极限"下,我们少做一分懦夫,我们就该多充一分勇士;能表白一下真我,就少戴一次假面,如果我们能高飞,我们希望飞得像只多谋的九头鸟;如果我们与覆巢同下,我们希望不是一个太狼狈的坏蛋;如果我们在釜底,我们希望不做俎肉,而是一条活生生的游魂!


……


路是那么长,我们随时会倒下,死就死了,又何必"正首的丘"呢?青山多得很,到处都可埋我们这副不算重的骨头,在重归尘土的刹那,愿我们都能刻上几行带有彩色的里程碑!


……


在这"水深波浪阔"的时代里,我们是多么渺小!多么无力!又多么短暂!如果我们能在环境允许的"极限"下,伺机蠕动一番,说说我们想说的,做做我们想做的,捣一下小乱,冒一下小险,使老顽固们高一高血压,大概这就是我们最大的"能耐"了!我们还能怎样呢?我们岂配做"杀头生意"么?


Powered by Zoundry

西行琐记之旅行阅读


旅途漫漫,无以为伴,最好有几本书傍身。此番西行,在银川用手机看了一本《教父》,在去西安的火车上看了半本《天下残局》。


《天下残局》是一本历史杂集,除了几篇史论,主要写的是晚清人物的轶事,颇有《世说新语》的味道。其中《铜官感旧图》的结尾写道,"看来,'历史长期之合理性'并不能消解具体而微的一己悲欢","历史长期之合理性"是黄仁宇先生一直提倡的大历史观,宏大的历史叙事下难免会忽略细节,而从小细节处反而能精准的把握一个时代的风貌,正所谓见微知著耳。特别是在现在一片浆糊的中学历史教育下,大方向都把握不对,有这么一本书能从细节入手,更显得弥足珍贵。


纸质图书带来的阅读质感绝非其他形式的读物所能比拟,但是终究不太方便。下了火车《天下残局》塞到了旅行包底,后来就再懒得翻出来,留了两个长篇史论回来看。还是手机上的电子书比较方便,随时拿得起放得下,就是看久了眼睛挺累的。


之所以找《教父》这本小说来读,是因为看到《教父》电影一二集长期盘踞imdb榜首和探花的位置有些不解。虽然觉得是很经典,但也不至于经典到这个地步,这次看完原著才知道名不虚传。原著里面有很多电影没有的细节和用影像表现不出来的地方,可以补充很多电影中没有说清楚的地方,所以看完这本小说又很想再重温一回电影。而电影也有超越原著之处,比如说最著名的老头子遇刺的场景,在小说里面只是用倒叙的手法轻描淡写,同样还有迈克餐厅复仇的场景,影像的表现也是远胜文字描述的。原著里最让我动容的一幕,是最后迈克大复仇的时候,汤姆(Tom Hagen)处理叛徒忒希奥(Sal Tessio)的一段对话:


黑根柔和地说:"忒希奥,我也不能陪你去了。"
这位鼠头鼠脑的司令一瞬间恍然大悟,但也只有听天由命了。一开始,他浑身发软,过了几分钟,他就处之泰然了。他对黑根说:"请转告迈克尔,那全是生意上的考虑,其实我一直是很喜欢他的。"
黑根点点头,说:"这,他明白。"
忒希奥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温和地说:"你能帮助我脱钩吗?看在老交情的面子上能帮我一把吗?"
黑根摇摇头。
"我不能。"他说。
他眼看着忒希奥给几个保镖包围起来,被押上了一辆汽车。

另外,比较诡异的地方就是我看的这个电子书版本,大概盗版没排版好,时不时会插入一段马列毛哲学史的内容。最早出现在汤姆被索洛佐(Sollozzo)绑架后这一幕,书中写道,"一个人拿来了一瓶黑麦威士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运用唯物辩证法,并给他在咖啡杯里倒了一大口酒",当时看得我一愣,想不到毛主席著作和威士忌酒一样也有压惊的作用,不过倒酒怎么用唯物辩证法呢?这些黑帮大手还挺有理论深度的。诸如此类的例子有不少,很多自然是莫名其妙,但有的居然能接通上下文读顺,只不过意思就比较超现实主义了,却也平添了不少趣味。




Del.icio.us :

Powered by Zoundry

2006-08-22

西行琐记之模糊的城市


8月6日,飞机降落在银川机场,时间是晚上11点。


上次回银川,已经是13年前的事了。走在机场高速公路上,是同样的宽阔路面,是同样的反光防撞栏;驶进市郊,是同样的黄黄的路灯,是同样的彩灯招牌,是同样的静默耸立的楼影。看不出什么分别,恍惚间让人怀疑短短1个多小时的航程是不是真的从北京飞到了银川。13年前银川如何只留有模糊的印象,反正现在对于我完全是一个陌生的城市。


妈妈总对我说,你的身上流着一半宁夏人的血。可她也一样分辨不清银川的东南西北了。即使是白天,走在街上总是能找到太多相似,却难发现什么不同,一样的钢筋水泥,一样的瓷砖玻璃,造就着一座座千人一面的大楼大街,仿佛全国的大中小城市都是同一模式。只有来到了老城区,才能感受到一点银川的特征,妈妈也如数家珍的把南门、鼓楼、玉皇阁指给我看,告诉我什么是"一条街,两座楼,一个警察管两头",什么是"一个公园蹲俩猴,一根香烟走到头" 的老银川。以前的银川老城虽然小,但是远比现在这个毫无特点的城市新区有趣得多。


不是说老的东西有历史的东西就都是好的,不是说新的流行的就都是肤浅的,现在还要吃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主要是最近这几十年的城市建设实在没有多少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到处都在拆拆建建,到处都是类似的高楼大厦。一个城市的特征不是靠几个互相孤立的标志建筑或者雕像能塑造起来的,却能轻易因为各种缺乏远识的规划和庸俗泛滥的设计而迅速丧失。


一个大大的拆字下,没有历史没有过去,一切都是千篇一律,模糊的城市。




Technorati :
Del.icio.us :

Powered by Zoundry

一日两封


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今天一日之内,网上同时消失了两个胖子:一是和菜头的hecaitou.net,一是罗永浩的bullog.cn。


老罗的牛博网,据说只是因为备案手续不全,希望没有什么大碍。而hecaitou.net这次被封,是继bloggoing被封后其又失去的一个博客,看来似乎是恢复无望了,至于是什么原因,就很难猜了,因为和菜头根本没什么过激言论,或是被某些留言所累也未知,不过标准既然是人家定的,绳子松紧也是人家说了算。和菜头作为中国互联网早期成名的网络写手,活跃至今,驰骋多年,江湖地位是日积月累而来的,被封一两个网站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也就是又给大家一个机会,骂骂国内的互联网环境而已。


本来这种事情在我国国情之下,是见怪不怪的,这次双管齐发,加上和菜头和罗永浩的关系很好,让人不免联想,不过我想大概也是事出凑巧罢。然而实际如何,其中深浅固非我等"草民"所能"妄加"揣测的。


牛博网暂时的联系方法:http://groups.google.com/group/bullogstopped?lnk=la&hl=zh-CN
和菜头的硕果仅存的博客:http://www.caobian.info/


Powered by Zoundry

2006-08-20

手机防盗

手机丢了是见很痛苦的事情,倒不一定是心疼那点钱,而是手机里面的联系方法和短信资料的丢失,损失无法用金钱衡量。我虽然没有丢过手机,但是手机曾经坏过,也知道资料尽失的滋味。周围很多认识的人都被盗过手机,前不久就有一个在广州的同学搭公交车时被五个歹徒生生抢去了手机,着实骇人听闻。

在北京的时候,总有人说广州深圳治安如何如何差,身为广东人听到总觉得刺耳。此次回来,不止一个人警告我出门要注意安全,什么“公车上不要掏手机,不要靠门边坐”,什么邻居谁谁家里进小偷了之类的,不绝于耳。昨天晚上在某公车站边就看到一小偷被当场捉住,看来还真不是危言耸听。难道现在外面就这么不安全么?

昨天同学聚会上,说起手机防盗,有个同学说每个手机都有个防盗号,要是手机丢了去营业厅登记一下,手机就打不出电话了,输入*#06#就能看到。居然还有这种神秘功能,大家掏出手机一试,果然出现一串数字。当时觉得挺兴奋的,回来一想觉得不对劲,如果早有这么好的功能应该早推广开了,偷抢手机之风何至如此猖獗。

今天google了一下,先是找出来一堆所谓手机密码的东西,看来很多手机都留了这种神神秘秘的后门。不过输入*#06#显示的那串数字,不是什么防盗号,而是IMEI码(很多网站都误写作IME码)。
国际移动台设备识别码(IMEI,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
唯一地识别一个移动台设备的编码,为一个15位的十进制数数字,其结构是:
6位数字TAC - 2位数字FAC - 6位数字SNR - l位数字SP
TAC=型号批准码,由欧洲型号认证中心分配。
FAC=工厂装配码,由厂家编码,表示生产厂家及其装配地。
SNR=序号码,由厂家分配。识别每个TAC和FAC中的某个设备的。
SP=备用,备作将来使用。

IMEI码相当于手机的身份证号码,每部手机都是独一无二的,除了*#06#,手机的包装盒上有,卸下电池也能在手机背后的标签上看到。既然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可以用来识别水货,当然用来防盗也无不可。英国香港就快有类似的服务了,将来说不准内地也会有。不过通过封杀IMEI码只能使手机变成废机,无助于找回手机。而且IMEI码可以被窜改,而且一个地方的运营商禁了,换到别的地方别的运营商还能继续用。所以说靠IMEI码也不是什么长久之计,还是好好改善改善社会治安罢。

参考:
GSM移动通信网中的各种号码的编号计划
IMEI definition
International numbering plans

powered by performancing firefox

没有互联网的日子

上不了网本来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特别是旅行在外客观条件所限,系不可抗因素,急也急不来,索性不去想,反而了无牵挂一身轻松。真正可怕的是想到回来后,那些订阅的rss中的未读条目,邮箱中的未读邮件,论坛上错过的讨论,还有好久没有关注的0day更新等等等等,必然堆积如山,触目惊心,上网重新拾起将是一个何等痛苦的过程。此间感受,有如弘一法师的临终绝笔,真是“悲欣交集”啊。

不过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短短两个星期不至于与时代脱节,何况纵观世事,无非就是江选出版了,以黎冲突了,汇款倒扁了,重庆高温了,本来和自己也没什么关系。之所以要这么“庸人自扰”,就是因为觉得自己整天上网却啥都不知道,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就好像整天在joke版潜水,却碰见了一个没见过的tooold笑话,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更甚于学电子的大学生不会修电视机。不会修电视机是因为学校不教这个,情有可缘,但整日价的灌水却被人喊tooold,就太丢脸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胡戈的《鸟笼山剿匪记》中傻大木会把火星贴视为奇耻大辱。清人阎若璩题柱云:“一物不知,以为深耻”,气魄是非凡的,实现却是无望的。这种偏执狂,大概每个人都会有一点,只是程度不同罢了。无一不知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自己该知道的范围内,还是应该去知道的。

林清玄写的《我所认识的李敖》中说李敖出狱后,将自己封闭起来,狂读报刊杂志书,闭关六个月不出门一步,以求接触时代。那次李敖坐了五年十个月的牢,他用自己超人的毅力只以六个月的时间赶上了时代。那个时候还没有互联网,要是到了现在,资讯纷杂,乱无头绪,以李敖博学偏执的性格,恐怕时间再多也还是不够的。不过李敖还说过一句话,“上帝是无所不知的,我因为仅次与上帝,所以有所不知”。

所幸只不过是两个星期。

powered by performancing firefox

2006-08-19

我将归来开放


李敖

因为我从来是那样
所以你以为我永远是那样
可是这一回你错了
我改变得令你难以想象

坏的终能变得好
弱的总会变得壮
谁能想到丑陋的一个蛹
却会变成翩翩的蝴蝶模样

像一朵入夜的荷花
像一只归巢的宿鸟
或像一个隐居的老哲人
我消逝了我所有的锋芒与光亮

漆黑的隧道终会凿穿
千仞的高冈必被爬上
当百花凋谢的日子
我将归来开放

powered by performancing firefox

2006-08-05

Kate Bosworth

 
 
 
  Posted by Picasa

Nora Zehetner

 
 
 
  Posted by Picasa

现实与梦想闪闪烁烁

  • 徐静蕾的《梦想照进现实》比我想象得要好。
  • 徐静蕾又进步了,是实话,说能有东西“留下来”,就不一定了。那么多实验电影,留下来的要么是特血腥暴力色情的,要么是大师的。
  • 前天学到一个形容电影的词叫作sleeper hit,昨天我就是带着这样的想法看这部电影的。看到50分钟的时候曾经怀疑了一下,但是到80分钟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睡着了,当时是凌晨1点。
  • 除了容易困,深夜看的另一大缺点,饿。特别是看到那么多东西吃不了都倒了。
  • 影片的主题是“装”,我开始的时候以为老徐要搞“真情告白”,后来发现说起来还是闪闪烁烁的,用更“装”的方式来说“装”,是一种很自以为是的恶心,再后来我发现原来老徐是故意的,她怕观众不知道还专门提醒了一下,这也就是为什么影片从50分钟开始变得好看起来,让人精神一震。
  • Neo说:“ Guns. Lots of guns”,徐静蕾说“台词,很多很多台词”,我说:“还是王朔牛,化妆得跟韩童生一模一样。”
  • 据说《特洛伊》(Tray)为了照顾海外票房,刻意减少台词,《梦想照进现实》虽然不是商业电影,是小众的艺术片,但是又要把小众按照地域划分出更小的小众,那样受众未免太小了。但是这部电影如果是台词少,标普,那还有什么意思呢?所以还是件挺矛盾的事儿。
  • “说话请不要夹杂英文,我follow不了”,同样的,说话夹杂北京土话,我也catch不up。这部电影有作汉语托福听力的潜质。老徐说,这部电影要观众“细心体味”,深表赞同,因为台词听懂已经很难了,速度快量大,不细心体味是反应不过来的。但是谁又会看第二第三遍呢。
  • 韩童生是不是演得有点过了?没有,有的北京人就是这样的。所以说相声就是这么说出来的。
  • 徐静蕾说:“不感兴趣的人还是不要来看了”,但是又闪闪烁烁的没说明白。就像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觉得它真的时候闪烁一下,提醒是装的,觉得它假的时候闪烁一下,提醒是故意的,总是在现实与梦想之间闪闪烁烁。

2006-08-03

Camilla Belle

 
 
  Posted by Picasa

男盗女娼两例

老舍年轻的时候
年轻的老舍,文稿常被编辑改动,深感头疼,某次,他把书稿送出版社后,在旁标明:“改我一字,男盗女娼。”

一九二四年八月七日《民国日报》的一条新闻:
九江日前江水急流中,突由上流漂来一方木板,上面有人。义渡局急放救生船上前捞救。近视之,则板上仰卧一活着的少年妇人。上半截裸体,下半截仅守一单裤, 手足被人用铁钉钉住,不能伸缩,两腿间放一男子之头,鲜血模糊,并树一木标,上书‘救者男盗女娼’字样。救生船见其情形奇怪,遂置不理。该妇人叫曰‘请你 们将我之板翻转,俾得速死’。驾救生船者亦不加询问,遂将船驶回,而以听见情形告之。众谓此必奸杀案。

可见,这是一句多么严重的诅咒了。

海神号新不如旧

听说海神号要翻拍出新版,我就不抱多大希望。因为原版我很早以前就在电视上看过,印象极深,珠玉在前,很难超越,要是翻拍估计也就是画面效果上能更震撼一点。但是记忆中,原版的画面已经相当出色,至少当我得知是1972年拍成的还觉得挺惊讶。这样看来,实在没有翻拍的必要。

但就在心理预期如此之低的情况下,昨天看完,居然仍然感觉到失望。除了旧船换成新船,风暴换成海啸,灾难的发生如出一辙,直接就是1972年的影音升级版。然而原版中大难临头的人生百态,那种关于人性的挣扎抗争和生存本能的内容却荡然无存,从头到尾基本上就是两个全能英雄式人物代领众人逃生。在有一句很土的形容人的话,说人穷的只剩钱了,电影拍到这份上,也就只剩下电脑特技,视觉效果和大场面了,确确实实地做到了只适合在宽银幕下观赏。提倡大家到的电影院看电影,我能理解,但也不能用这种电影啊,大家花钱不是为了来看两个小时的爆破特技和焰火表演。

IMDB的评分,1972年版的是6.9分,对比2006年版还有5.6分,我看还是给得太低了。

另外,我看这个电影一大原因是想要看看Emmy Rossum,但是可惜的是电影给她的发挥空间几乎为0,甚至比不上同是灾难片的《后天》中的表现机会多,更过分的是还拍得那么丑(个人意见),真是欲做花瓶而不得。这就真使得这个电影毫无看点了。


Scarlett Johansson


 Posted by Picasa

2006-08-02

只读新闻标题不是个好习惯

现在是一个新闻资讯爆炸的时代,资讯丰富是件好事,同时也是件累人的事。阅读量是如此之大,已经让人眼花缭乱了,根本不可能每篇都读。何况这些爆炸的新闻之中还充斥着那么多垃圾。即使是自己在zhuaxia和bloglines订阅的网络新闻我都懒得读了??未读条目已经几千条了,真是连打开它的勇气都没有了。所以现在我的习惯基本上是在新浪新闻的首页看一看头条,扫一下标题,算是了解了时事新闻,除非感兴趣的才会点开来看看。所以很多时候一个新闻标题起的怎么样,决定了我对这条新闻全部了解和判断。

比如说下面这条新闻标题:
云南牟定扑杀全县5万条狗

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太不尊重生命了,太野蛮了。仅此而已,没有深入了解,反正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在中国也早就见怪不怪了。今天读了和菜头的文章:

比特海日志5月5日,不单打狗,更要打人

才了解到牟定县已经有3人被狗咬伤后死亡,发生了多起人畜被咬伤的事件,为了防止狂犬病蔓延,所以才决定在五天之内扑杀5万条狗。牟定县是云南省73个贫困县之一,作为一个贫困县,根本不会有能力有条件来打疫苗搞隔离,等待上级支援更加是没什么可能,这种情况下,杀狗毫无疑问是最简单有效的控制疫情的方法。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的生命的重要性都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没有任何理由为了保护狗,而让人的生命受到了威胁。总有一些虚伪的人来大谈什么生命平等啊,尊重动物之类的话,正如和菜头说的那样,这些人大概都是生活在大城市中,领着宠物执照养狗,对在一个贫困县的狗的生活状况毫无概念。就像《动物农庄》里面的猪写的告示牌:“所有的动物生来平等”,然后下一行补充道:“但是,猪要更平等一些”,在这些声言要保护动物的人中大概有不少的潜意识里是认为猫和狗这种宠物是要更平等一下,平时自己吃的猪牛羊,鸡鸭鱼就被排除再外,显得没那么平等了。真要做得那么绝对,在我看来只有素食主义者才有这个资格。

为了避免有些头脑不清的人误解,我也要声明一下,我是反对虐待动物,我反对那种随意对待动物生命的态度,我觉得那些搞动物收容和保护的人很多都是很高尚的人。因为这是一个道德问题,与前面我说的根本是两回事儿。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来,有的时候阅读新闻标题难免产生误解,误解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如果要发表评论,最好自己先搞搞清楚。

说到看新闻标题这件事,虽然大都是因为自己懒得看正文,但有的时候也是被迫的。比如说德国之声,就是个很妙的网站,虽然它的首页能上的去,但是里面每一个新闻链接点进去都是“该页无法打开”,显然这又是“众所周知无法抗拒的原因”造成的。导致的结果就是,它的所有新闻你都只能看个标题或者外加一两句话的引文。本来是件很无奈的事情,但是只阅读标题也很有趣,特别是有的标题起的确实让人叫绝,让人忍不住想看一看正文。但是等到我真的找来代理上去读了正文,又大失所望,觉得不过如此。这样看来,某种程度上说,新闻标题反而比内容要更重要些。想起来多年以前在《新华文摘》看过一篇小说的节选,其中有个情节就是一个人开车的时候因为看到了好的报纸标题,忍不住叫好,结果导致车祸送了命。今天特意搜了一下,找到这篇小说是卢新华的《细节》,我说的那个情节,小说里是这样描写的:
  我仍旧在车里寻找。驾驶座已和方向盘紧紧地挤压在一起,我用力扳开驾驶座的靠背,发现下面的刹车踏脚处有一叠沾满血迹的中文报纸。我细心地捡起这叠报纸,发现报纸虽然被血迹模糊了许多处,但要闻(2)版头条位置上的那个大标题却仍然很醒目:

李登辉这次敲门的声音很响

  我仔细读下去,原来是一篇关于李登辉向日本政府施压,希望以元首身份参加在大坂举行的“亚太论坛会议”的报道。我心里禁不住怦然一动:好标题!
  “??好标题!”我突然又想到,以郗杰的个性,是不是也就因为看到这么一则好标题,脱口大叫一声,脚下不由自主地就踩了刹车,突然在高速公路上停下来的呢?



可见好标题是多么“要命”的一件事情。这篇小说在引子里写道,“大事留给上帝去抓吧,我们只能注意细节”,细节其实也是很至关重要的东西,至少能决定一篇文章能否勾起人们阅读的兴趣。这个道理应该有很多人懂,但是做出来又难免走样,同样是起标题吸引读者,“德国之声”编辑的这种水平就值得很多人学习,绝非国内某些门户网站靠起一些低俗下流的标题来吸引眼球的作法所能比拟的。

刚才试了一下,发现现在德国之声连主页都打不开了,不过我是通过rss来订阅它的新闻,所以也没什么影响。
提供一个它的rss地址:http://rss.dw-world.de/rdf/rss-chi-all


Emma Watson

  Posted by Picasa

Emmy Rossum

 Posted by Picasa

今夕是何夕


2006年 七夕













农历 二零零六年七月初七丙戌 狗
公历 2006年7月31日星期一 七夕





七夕节 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传统来说七夕节更像是妇女节而不是情人节,但是现在的人基本上什么节日都有当成情人节来过的趋势,比如说圣诞节,比如说元宵节,比如说感恩节,比如说重阳节,七夕节有牛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作铺垫自然不在话下。现在的节日是如此之多,而且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很是让我审美疲劳,照此趋势发展下去,估计以后每天的日历都会注上几行小字??今天是某某日,某某节……。真要到了那个时候,祝福短信泛滥成灾,纪念庆祝应接不暇,这是怎样一幅可怕的景象啊。每天都是节日也就没有了节日。

节日多了已经够可怕了,要是都变成了情人节,那真成了一场灾难。再没有别的什么时候比起情人节,如此集中密集的呈现了如此之多的虚情假意和肉麻庸俗。在这样的日子里,中国移动老板看到的是短信横飞,花店老板看到的是玫瑰涨价,饭店老板看到的是烛光晚餐爆满,便利店老板看到的是杜蕾斯脱销,女人看到的是"太好了,不知道要收到礼物",男人看到的是"天啊,我该送什么礼物",只是不知道有多少人能从中真正看到纯真浪漫的爱情。即使真的是看到了纯真浪漫的爱情,不知道将来回想起来会不会后悔:这么刻骨铭心的回忆为什么是发生在这样一个烂俗的日子里?本来浪漫是一件挺美好的事情,是需要创造力,需要惊喜,需要真感情的用心投入的,但是如此频繁的演绎也难免走样,感情再丰富也经不起来回折腾的透支,所以现在所谓的浪漫变成了吃个饭送个花发个肉麻短信之类的乏味形式。当事情变成了形式也就成了一种负担,我想应该有不少人是迫于形式的压力而走走过场刻意浪漫,就像到了什么父亲节母亲节,如果不向父母发条问候就有点说不过去,仿佛孝不孝顺也就在这一两天里能体现出来,让人不禁怀疑到底是怎样的感情需要用如此苍白虚伪的方式来表达。不管怎么说,总是有那么多人乐此不疲,恶心了自己,同时恶心了别人,让我们这些人只能看在眼里,忍在心里,谁叫我们不幸生在这个恶俗的时代呐。

这里我说的是个人的好恶,而没有上升到是非判断的高度。所谓各花入各眼,我相信有人确实能乐在其中,只是我理解不了。之所以要特别说明一下这个区别,是因为看到某些头脑不清的"专家",在一旁呼吁"七夕并不适合谈情说爱","把七夕当情人节,是数典忘祖"。好像传统不是情人节,今天就不能当成情人节?过,其实所谓的西方情人节St Valentine's Day原来是纪念古罗马时殉教的圣徒,那些浪漫的传说都是后人穿凿附会上去的,这样看来把中国的七夕节称为情人节还比较靠谱一点。好像接受一些西方习俗就是忘了本,就是"数典忘祖"了,好像自我封闭就能保护好传统文化了,你要是有本事彻底起来能做到不坐沙发,不吃面包完全去西化,我还敬重你是条汉子,这种逆历史潮流的幼稚做法现在大概也就只有伊朗要这么干了??" 伊朗清除西方外来词汇 比萨饼变弹性面包片"。有些专家给人感觉仿佛只是多知道几个历史典故,基本的常识都丧失了,已经无法用正常人的思维?考虑问题。其实对于一般民众来说,不在乎什么历史由来,不在乎什么典故,不在乎什么传统如何如何,民众关注的只是当下实实在在的生活,节日对于人们来说,只是找个机会高兴一下庆祝一下,只此而已。注意到前面这句话的关键字是"找个机会",换句话说就是找个借口,找个缘由,这是因为人们不习惯无缘无故的做一件事情,人总是习惯固执的相信做一件事情要有原因,要有个说法,显然"节日"就是高兴一下庆祝一下的最好的借口。所以节日的什么由来和传统都是最次要的,重要的是如何"过",这才是值得关心的实质内容。比如说牛群的相声《 领导,冒号》讲一个科长如何巧立名目,找出各种吃饭的借口,



乙:你给大伙儿解释解释,你们这吃烤鸭是怎么回事?
甲:那天是巴甫洛夫诞辰139周年,
……
甲:席间很多同志流下了……
乙:什么?
甲:哈喇子。
乙:他那是馋得!
甲:这就使我们对条件反射的理解大大地加深了!酒后,同志们高兴地说:吃着菜,喝着酒,流着哈喇子学习外国科学家,名字感到亲切,事迹记得牢靠,这样的学习形式生动、活泼、新颖、实惠,看得见,闻得着,有嚼头,有回味,下次活动还想参加。
乙:好嘛,都吃上瘾了!
甲:"光吃一个巴甫洛夫就够了?难道米丘林就不该吃吗?数以万计的科学家都是需要等着我们慢慢地去吃的,那么多科学家不吃怎么能记得住?"
来自相声:《领导冒号
作者:牛群 李培森 李立山 表演者:牛群 李立山



虽然大家关心的只是饭桌上的烤鸭,但是嘴上还挂着纪念科学家的幌子,这说明以前即使是公款吃喝也不敢不找个借口。这就像现在想约会,正好找情人节作借口而已,如果想多约会几次,那就相应的一切有可能的节日都要变成情人节了。其实真是想要约会,也不需要特别弄什么借口,直接约就是了,搞到这份田地,实在有点强迫症的意味了。从这个侧面也说明现代人的生活是如此无聊,每天重复单调的生活毫无波澜,以至于对于任何一个有点特殊的日子,都要煞有介事庆祝一番,但是特殊的日子总是有限,于是标准降低一点,一些次特殊一点的日子也整成了节日。这有点像web论坛里面流行的抢沙发,沙发只有一个,抢不到就没了,于是又发展到抢板凳,抢地板,抢地下室,从此三四五六楼一直抢下去,大家都乐得其所。同样,在telnet论坛里面,不兴沙发的说法,而是要抢整,也就是抢发贴号是整百整千的位置,后来发展到任何特殊一点的数字都可以拿来抢,不管是不是"整"。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年三百多天,哪一天不是特殊的呢,每天其实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特殊的,像今天2006年的7月31日,过去了就永远不会再重来,不是也很特别吗?人要真无聊到这地步,那生活未免也太无趣了吧。所以说现在情人节泛滥的一大原因,不是因为我们感情泛滥,而恰恰是因为我们感情太苍白了。

《喜宴》上面李安大导演从椅子上背过身来,瞪着一双大眼说,"你看到的正是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是生活将我们折磨得不成人形,不知今夕是何夕。

写完这篇文章,给老杨看了一遍。他说,嗯,够酸。我说,土鳖,给我滚。冯唐有本小说叫《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我不像某些恶心的少年作家永远自以为是的活在十八岁,奔三的人了不能老是装嫩,只是谁能给我个姑娘?

2006-08-01

Rachel Mcadams

 Posted by Picasa

test

 Posted by Picasa

看电影之前的心理准备

按:本来我只是想写一个开头,不想却写成了一篇

通常看一部电影之前,总会有个心理预期,喜剧有看喜剧的心态,悲剧有看悲剧的心态,分清楚比较好。所以在看之前,最好能大概了解一下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心里打了底,摆正心态,看后才不至于太失望。我不在乎什么剧漏啊,什么“spoiler”之类的东西,不像某些人看电影前拒绝接受有关该片的任何剧情信息,要是不小心看到了没有标明
内有剧情的帖子,总要破口大骂,似乎从此看电影失去了乐趣,最夸张的是前阵子金刚上映的时候,有不少人连看到透漏金刚最后会死的帖子都受不了,我还以为金刚最后坠楼身亡,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又不是悬疑片,知道了也一点儿也不会影响大猩猩的悲剧性。看电影又不是看体育比赛(我一直认为知道了结果的比赛重播没有什么看头),知道点剧情之类的信息,并不一定会损害电影的精彩程度,反而能让人从容的欣赏影片。即使是悬疑片,事先知道了结局,也可以冷眼旁观剧情发展,能发现更多有趣的细节。本来时间那么少,要看的电影那么多,不是每个电影都值得或者有机会一看再看,还不如一次把握得透彻点,少些遗憾,这尤其适用于那些伏笔无数头绪万千很容易让人一看就懵的电影,著名的《记忆碎片》Memento)是这类电影的杰出代表。不过我不是说要锱铢不遗地了解得那么全面,其实有很多剧情介绍都是欲言又止般话只说一半,欲拒还迎般勾起兴趣,看完之后都足够对影片的故事有个大概把握,也不会损害故事的悬疑程度。不过事情总是有例外,阴沟总要在里面翻船,不负责任的剧介还是存在的,且看看《生死停留》Stay)的这篇剧介:

  山姆?福斯特(伊万?麦克格雷戈)作为一名心理学家,曾为不少心理疾病患者解开心结,将他们重新带入正常人的生活当中。然而,他这次却真的遇到了棘手的病人亨利?拉萨姆(瑞恩?高斯令)。亨利是附近艾维联盟大学的学生,本是成绩不错的他却逐渐走向颓废,并且,扬言要在几日内自杀,到另一个世界中去。
 山姆为了挽救亨利,决定采取更加有效的治疗方式,但经过了细微的深入和了解之后,发现亨利已经参加某个骇人的自杀组织。但奇怪的是,在亨利的脑海里经常会出现很多异样且难以理解和用科学来解释的奇怪现象。亨利自己也会经常说出一些可怕的预言,并且,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他那可怕的预言一一得到了证实。这一点,更增加了山姆要解开一切之谜的勇气和信心。这当中,山姆的女朋友丽拉?库尔佩(娜奥米?沃茨)也给予了他莫大的帮助和支持。然而,此时,亨利预言的那些恐怖的事实依然在城市中接连的发生着,并且已经逐渐危及到山姆的所爱,为了,拯救亨利,挽救自己心爱的一切,包括这座城市。山姆拼尽一切与莫名的力量展开了殊死的斗争……

怎么看怎么像是一部惊悚片,当我满怀这样的期望来看这场殊死的斗争时,却发现是一部心理电影,大量闪烁光影的剪辑,都是晦涩的象征人的心理活动,走的完全是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路线,虽然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成《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ive)这样的电影来看,还会觉得有一定艺术性,值得回味,但是要是对于一个来等待恐怖的事实接连发生的观众,要忍受近两个小时的沉闷煎熬,如此的货不对版,让我如何按耐住心中默念的三字经,让我如何攒起忍不住竖起的中指??宣传电影也不能这样骗人啊。从这个反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正确了解电影走的是什么路线是多么的重要。所以说要了解的关键,不是剧情,不是主题,而是影片的风格和类型。


另外,看片前摆正了态度,对电影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有个大概预期,心态放平了,也就宽容了许多。看商业片的时候,就别奢望它能达到如何的艺术高度,或者期望从里面找出什么立意深刻的人生哲理,像《英雄》这种电影,如果不是张艺谋执导,如果不是要冲击奥斯卡而是要冲击MTV,如果改名叫《蜘蛛侠》或者《超人》,大概就不会挨那么多冤枉骂了,有时候不是片子不好,只是大家评判的标准错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英雄》至少比不伦不类的《无极》要强得多。因此,以这样一种心情来看电影,很容易发现惊喜,像是看搞笑片的时候遇到《美丽人生》(Vita è bella, La),那个感觉应该是买东西遇到酬宾感觉赚到了,不过前提当然是你不知道这是部奥斯卡获奖影片。


解读SMTH事件背后的政治角力

316之后写的一篇游戏文章,戏仿某些政论的调调。

清华大学网络中心在未与水木清华论坛站务组协商的情况下,于本月14日凌晨接管了水木清华站服务器,限制了原站务委员的高级管理菜单权限。这是继3月16日关闭校外IP访问后,校方又一次针对SMTH的大动作。巨石入水,又在本已极不平静的校园网中掀起了一次轩然大波。

然后,不解内情的用户,忿忿不平的站务,和新掌握权限的接管人员,纷纷粉墨登场,在站上闹得不亦乐乎。之后,接管人员的出言不逊与原站务组宣布集体辞职更将事态激化,致使站上情况一度混乱,使用灌水机现象泛滥,版主纷纷删除精华区清空版面。

建站十年,水木清华迎来了最严峻的考验。

有 趣的是,作为清华大学整顿BBS的表象,其实它代表的,乃是站内外各方势力竞合后的外溢结果。在4月19日由新的站务管理人员发布的站务公告中明确说明: “……BBS水木清华站网站是由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网络中心)负责开办和管理的电子公告服务(BBS栏目),网络中心对所开办的 BBS栏目负有全面的法律责任……”,也就与法理上重申了学校网络中心对SMTH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在随后21日的校长接待日上,校方有更明确的表述 “3.16前后的差别是:以前没有加强管理”,转言之即是原站务组的管理未能令校方满意。从原站务的公告或者以个人名义发表的帖子看来,站务再与校方的多 次接触和谈判中也早就怀有不满。

矛盾核心固然是围绕限制外校IP登陆和实行实名制。而其背后在于有教育部16号文件的精神指导,清华大学作为全国高校之首,必然存在要以身作则的压力。校方因此频受上级压力,因此对下“加强管理”本也无可厚非,然而其实早在此之前学校就因为SMTH上出
现 的过激言论而令上级不满,虽然原有的站务在配合学校工作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但在校方眼中自然是远远不够的。耐人寻味的是,所谓实名制究竟是实行实名注册 制还是实名发文制,一直暧昧不清,直到21日的校长接待日上才有校方的官方澄清,这不仅让人怀疑这究竟是校方的太极推手在最后的温和妥协结果,还是站务组 的故意模糊视听的故作沉默的,显然实名注册是更容易让人接受的折衷做法,然而站务组对这一关键细节一直避而不谈,而是泛泛的反复强调将不施实名制作为回复 3.16前状态的一条底线,这当然让校方怀疑站务组的合作的诚意。站务与校方的裂痕早已存在,而3.16和4.14只是长期矛盾应力的集中爆发而已。


从 当初教育部决定整顿高校BBS,清华大学以被上级施压的态度刻意的冷操作,在封锁校外IP后,通过与站务的协商,得到了站务的有限度理解。显然这时候的校 方希望婉转的通过站务表达自己迫于压力的无奈姿态搏取广大同学的信任,既能拉老站务一把稳定人心,为以后的改革铺平道路,又可对上级有所交代。能在上级和 学生中保持等距,游刃有余,自然是校方最希望看到的有利形势。然而,网上的普遍反抗情绪,几乎使教育部在网络的言论场域和民意观感里失去了栖身之所。这使 得学校在受到更大的压力下,必然有所反弹。 4.14的仓促行事可以说是学校走的最为失误一着。本来深夜行事,加上借口硬件故障,已容易给人龌龊之联想,后来接管人头脑充血的一句“信不信现在就找你 系老师去,纯粹找死啊你”,更是无可挽回的彻底将校方推向了水木用户的对立面。以此为导火索,引发了版面的混乱情况,出现了大幅度攻击、谩骂的言辞。虽然 坊间有人揣摩校方以此作为全面整肃的借口,稍有政治头脑的人也不会择此下策,料想校方应该不会有此考量。不过,原站务组终于认清了对SMTH的真正管理权 究竟还是握于学校手中,自己根本不存在与学校谈判的硬砝码。从心存幻想到,以至痛下决心走上决裂的钢索,原站务组何尝不是充满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无奈。

其实纵观整个棋局,教育部16号文件是不能动的帅,网友的感情是最难控的冲锋车,而原站务组现在已是无路可退的过河卒。最能挟大局以动的 只在学校一方,毕竟水木的实控权掌握在学校手中,再者上级文件的精神也并非死板规定,所谓“体会精神,各自表述”,从其他高校的不同反应和处理手段上来 看,也不是没有回旋余地的。其实,学校完全可以不必急于求成,而是柔性处理纷争。主要考量如何接纳广大网上用户和学生的诉求,而非首先怀疑这种诉求是否将 损及颜面,或者怀疑其可能破坏“稳定”,这样才有利于作出针对形势分化和各方利益诉求之清醒而恰如其分的判断。

原站务组也因立足于现 在的形势,能清醒认识到所谓“恢复3.16以前状况”不过是一个不可实现的幻想,而公网重构新站也是万不得已的下下之策,即使新站建成,如果脱离了学校的 依托也有如脱根之树,难有往日枝繁叶茂之状。其实现在的形势也并不是完全被动,还可以利用在长期管理中树立起的威望和经验,在现在用户们的普遍同情及倾向 旧站务的民意氛围和悲情心态中,把握在这场攻守博弈中的软优势,调整心态,积极和校方接触,以诚意回归作为和解之路,恢复学校的信任。同时,这也是能够在 新政策的泛框架空隙中最大限度的重新实现自己治理水木理念的唯一方法。

校方无论以何种方法实现建立优秀的校内信息交流平台的目标,都无法回避的是SMTH混乱现状。现在亟需解决的是,怎样平复愤怒的用户,安慰失望的 用户,召回流失的用户,平衡各方的利益,尽快恢复SMTH的日常功能,重新树立威信,以至于最后能重振SMTH这块清华大学网络建设的金字招牌。

最终能否阻止水木清华站的分裂,避免两败俱伤的结局,都需要与事各方拿出高度的政治智慧。

La Fa


中学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我们都叫她肥姐,用这样的外号来称呼一个女生颇不雅观,所以最初如果当众直呼其号总会遭其白眼,只是后来叫得太熟太多了她也就习惯成自然了。不过有几个小学就与她认识的同学偶尔会叫她“La Fa”,这种按照音阶发音的外号,喊起来新鲜简洁又有韵律感,乍听又不知作何解,很容易激发起不知情群众追根究底的好奇心。肥姐似乎很忌讳被人喊作“La Fa”,听到了不但要多白几眼,甚至还要骂上两句。问起来由,起事者却又故作神秘笑而不答。后来我才了解到原来肥姐小学亦被唤作“老肥”,La Fa则是取其谐音,真是一个很妙的外号,不过大概是因为知情人有限,加上有点让人莫名其妙,所以一直没有大范围流行起来。现在我们也只是叫她肥姐而已。


从肥姐到La Fa,这是外号之于人的三个不同的境界:

小朋友给人起外号的最初动机大都是充满了恶意,轻则为了取笑戏谑,重则为了欺负羞辱,都带着伤人的目的。所以一般常见外号都离不开呆傻笨肥这类形容词,而以“死”作为前缀,加上对方名字,或以“傻仔”作为后缀,冠以对方姓氏等等固定搭配,构成了大多数短命而平庸的外号,这样的外号和骂人脏话没有太大区别。而一个正常一点的外号的产生,一般是要从人的生理性格行为特征或者姓名谐音典型事迹出发,引申变化,加以夸张联想总结形成。好的外号需要做到形神兼备,朗朗上口。形神兼备,是为了便于标识,引起共鸣;朗朗上口,是为了便于传播,扩大影响。起那种全面概括人物,听起来威风凛凛的外号,是施耐庵的责任,一般来说我们只要抓住对方一个点穷追猛打,发扬光大就可以了,能否做到朗朗上口才是关键问题。因为从起外号的初衷出发,只有传播面广,才能起到较好的打击效果。而外号的传播过程通常就是由一个或一小撮人坚持频繁地使用,以求得到公众认同,然后再慢慢传播开来的。这时候当事人的任何反抗都是徒劳的,只会反而加快传播的过程,外号传播的速度通常是与外号本身的有意思程度以及传播者的势力大小有关。小朋友们做事直接不留情面,残酷顽劣,不难想像,如果小时候不幸摊上个不甚体面的外号,那是要面对怎样强大的舆论压力,那是要经历怎样艰苦的适应过程。所以说小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个颇有难度的过程??面对这么一个“耻辱的标记”,要么留下阴暗扭曲的童年阴影,要么养成骠悍坚强的心理素质,要么变得对呆傻笨肥麻木不仁。以前上新东方,老罗永浩曾强烈批判过刘欢给女儿取名为一丝,这和网上流传的语录录音说的一样,出发点就是认为刘一丝将会因为名字这个把柄而饱受周围小朋友们的取笑摧残。从老罗咬牙切齿的程度看来,再联想到东北骠悍的民风,可以想见罗胖子大概也历过一个惨不忍睹的童年。可见要做个快乐的好儿童,除了后天的努力,先天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名字要取好,二是不能太胖。

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习惯成为自然,当初再难听的外号听得多也听顺耳了。当众人不再面带猥琐故意大声高呼外号以逞一时口头之快时,当被直呼外号的当事人不再含怒瞪眼而是欣然应答默然接受时,当你听到“肥姐”不再联想起肥短粗大这类词而是小脑反射般的直接与其本人对应起来的时候,外号已经抛开了表面或背后丰富曲折的内涵和晦涩机巧的指代,不管当初的动机多么的不纯,不管当初的用意如何的险恶,现在也只是变成了一个单纯而直接的指代符号。也许叫卷毛的已经做了直发,也许叫黑人的已经成了小白脸,也许一丝也已经改名为不挂,其实这一切都不再重要了,听说肥姐瘦了许多,我和老同学聊起来仍是问“肥姐是不是变瘦了?”。达到了外号与人合而为一的境界,自然是物我两忘,就像一个人的成长??该明白的弄懂了,把该忘记的忘记了,去芜存菁,修炼成人。那些表面或背后丰富曲折的内涵和晦涩机巧的指代也都成了缅怀过去的谈资,这时,本来内涵丰富的外号只剩下一个响亮顺口的发音,口口相传。要是有这样一个外号,能在茫茫人海中为人唤起,从容于众人惊诧目光中颔首微笑应答,此情,此境,就是在这里干想一下,也觉得沧桑,觉得幼稚,觉得几分有头有脸。所以出来混的,要是连个拿得出手的外号都没有,那人生未免也太不完整了一
点。要是没个外号,又怎能在一百单八将里面攀个排名呢?

正如La Fa之于肥姐,每个晦涩的外号背后都有一个隐秘的故事,故事如何并不重要,关键是知情者共同分享着一份心照不宣的感觉。面对旁人迷茫的面孔,好奇的追问,自己装出一副讳莫如深的样子笑而不答,仿佛阴谋得逞般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也是一种把握秘密的快乐。正如所有可遇而不可求的好东西一样。这种外号的产生是要讲缘份的,需要的“是瞬间迸发的热情”,不是好朋友手拉手排排坐能商量出来的,即便能那也叫暗号,不是外号。中学时曾经有个同学兴奋地告诉我,他怎样把Shirley,变成雪梨,最后又形成Pear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讲他这种刻意的英译汉再汉译英的取名法是成功的,因为在他的大力推广下,我还没有发现除他之外有人用Pear来称呼那个女生,足见这个外号隐晦性之强。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每一个遮遮掩掩的名称都可以当作一个外号的话,那么一个外号都可以当作一个mj,标识着不同的身份,在一个个小圈子中流行,简单明快,概括性强。mj是不会死的,只是悄然退隐,远去的外号象征着一段人生的告一段落。多年之后,听见了那久违的外号,不知道会不会觉得温馨,觉得寂寞,觉得有点沾沾自喜,像是听到了远山的呼唤,恍若隔世。

从外号说开去,中国人肯定是最善于取外号的高手,大概是因为避忌太多,中国人是最不喜欢直接使用自己名字的。就像是要了解古人,光知道人名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连带记住字,号,谥,官职,籍贯,生卒年,书斋名字,喜欢的动植物等等才能全面把握他的所有称谓。这种不怕麻烦,广泛寻找指代物的命名法,充满了一时心血来潮或隐晦曲折的苦心设计,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每每引得后人抓破头访古探幽,钻研起来仿佛玩解迷游戏般乐此不疲,以至于后来发展为一门学问叫作索隐学,养活了大批学者和研究人员。当你发现周樟寿又叫莫剑生又叫华约瑟又叫堕洛文又叫唐丰瑜又叫ELEF还叫作鲁迅时,就能明白一个拥有120多个笔名的人为何能
养活一批研究学者了。很难想象将来的人面对这个实名制尚未普及的网络时代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才能将一个老水车的所有mj的灌水挖坑经历理出一个头绪来。曲折固然有曲折的乐趣,但是搞得写篇文章也要声东击西,指南打北,非要虚虚实实生涩隐晦才过瘾似的,出来表演个琵琶还要半遮面,很难让人痛快的起来。不过时势所逼,总能催生出这种虚虚实实生涩隐晦的文字。毕竟在高压之下总要有个发泄渠道疏通一下,否则要么在沉默中爆发,要么便秘得癌身亡,都是死路一条。所以闪闪烁烁地发泄一下,顾左右而言他,与同道相视一笑,也能舒通经脉,身心健康,只是不知何时能像电影《AV》中的狼狗叔那样气势如虹地来一段:“我经历过8964,97回归,0371,同埋2714……”,直抒胸臆,气血大畅。

扯得太远终究是不好的,就像我从来没有想过把La Fa转成简谱而变成64。


漫山遍野的壁虎

      旧文。 遥想当年,如此纯真而做作。


     
春天的早晨总是让人惬意,暖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舒服得无可挑剔,平静得令人窒息,定时炸弹爆炸前总是最平静的。窒息的感觉让人难受,觉得难受舒服的完美就要打折扣,细想下,这是个诡异的矛盾。总算从舒服的感觉中挑出些刺儿,他觉得心满意足,可以舒服的去上自习了。
  
  第六教学楼是个好地方,别人都叫它六教。但他觉得如果只叫六教的话,就显不出与三教、四教、五教的区别,所以他还是坚持称呼它为第六教学楼。楼体鲜艳的红色,总让人兴奋,特别是在晴朗的一天,总让人浑身充满了活力。多么漂亮的红色,就像燃烧的火焰,静静的跳动。确实是在跳动,还在一层层的翻滚着,当他低头急行到楼根,猛一抬头,才感受到这与往不同的颜色带来的巨大震撼。像受了重击,脑中短暂的空白过后他才缓过神来,渐渐的他看清楚了,组成这红色生命的是一只只小小的活物。是壁虎,红色的壁虎,漫山遍野的壁虎,爬满了整个第六教学楼。以前见过壁虎没有,他忘了,有没有红色的壁虎,他不知道,现在他只是固执的认为,他所面对的不单单是壁虎,而是漫山遍野的壁虎。为什么会突然冒出来这么多的壁虎呢?它们为什么会爬在第六教学楼上呢?这是一个问题,但显然现在并不是思考的时候。他突然觉得冷,一种无形的恐惧感,,一种绝望的无助,紧紧抓住了他,他有点想跑了,却迈不开腿,他张着口想要叫,却发不出一点声音。没有风,平静,一切向定格了一般。但那些壁虎分明还在拼命的扭动着,扭动着,这不是一个稳态,他心里清楚。决堤了,壁虎如潮水一般向它涌来,山一般压人的气势,他无处可躲,只是定定的迎着。在潮水扑来的一瞬间,他张大的口中分明还尝到了激起的尘土的味道。漫山遍野的壁虎将他淹没了。他重重的摔在地上,向一根倒下的棍子,他知道这种僵硬的姿势很难看,很疼。
  
  嘴里,鼻子里,肚子里,都充满了这小小的壁虎,它们还在拼命的钻,拼命的钻入一切有洞的地方。他讨厌这种浑身有小东西蠕动的感觉,让人恶心,但他不敢动,也动不了。他想呕吐,肠胃拼命的翻滚,是里面的壁虎在翻滚,还是自己的生理反映,他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他怕合上嘴会咬死几只壁虎,肚子里的壁虎可能永远不会再出来了,那样的话会更糟。突然,他觉得奇怪,自己的意识何以如此清醒,常理上应该晕过去才对。常理永远不会让人失望,他晕了过去。
  
  潮水渐渐的退去了,这红色的潮水渐渐涌入了路旁的小树林,消失得无影无踪。漫山遍野的壁虎就这样静静的走了,正如它们静静的来。大概是遁入地下了吧,要不然怎么综体前空旷的地面上会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呢?  
 
 渐渐的他要醒了,眼前有些晃动的人影,如突然冒出的壁虎一样,这些人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他有点怀疑刚才是不是自己的一个幻觉,但是口中分明还尝得到那爬行动物遗留下来的特有的黏液的咸味,肚子里还分明感觉得到突然抽空后的空洞,强烈的真实感使他对刚才发生的一切不容有半点的怀疑。但是居然会有这么吊诡的事情,而且还居然已经发生在他的身上,又不能不让他怀疑。但怀疑什么呢?是存在的实在性,还是实在的存在性,他有些糊涂了。
  
  也许这些壁虎是有毒的,体表的黏液可能是致命的毒剂。是的,居然又是的,他死了。
  
 
 他很有些忿忿,为什么要死呢?如果早上留在宿舍里自修,或者本来等一会儿要到西阶上课,不就一切都不会发生了。甚至于说只要走路的时候不要低着头,就能远远的发现那漫山遍野的壁虎,远远的躲开也就没事了。但是如果这样的话,剧情就没有起伏和悬念。难道一定要死人才算是有曲折呢?他终究觉得不平。我还要再罗嗦的解释一下,一个角色的死与活至多只有符号式的象征意义,并不是必须的,只是因为死亡作为人类永恒的命题,必须有所体现,这才是最最要命的关键,是少不得的。况且世间万物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其最终灭亡的命运。这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人总是要有些献身精神的。但为什么是我呢?我还不到二十岁
啊,正是年轻,不想竟然要这样就去了。纵使献身,也要有个献身的理由吧。居然是这样一个离奇的不明不白的诡异的死法,多么的突兀,多么的无谓,有意义吗?没有吗?寻找意义不是我的责任,我只能告诉他了。他的生,就是为了死和死后的生活作准备,生只是为了练习死亡。只有死亡才能使肉体与灵魂彻底的分开,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接近死亡的过程。不过无论怎么说,终究还是要死的,这是已经确定的了,不管怎么去理解它,都可以,反正结果是一样的。终于,他彻底的无奈了。他明白无论现在阳光怎样明媚,春风怎样的和煦,感觉怎样的舒服,都不能左右下一瞬间的突然死亡。所以即使多么的无可挑剔,也要从中找些刺儿,这样才算有所准备。庆幸的是,他从平静中感觉出一些窒息,可以心满意足的出门上路了。也许去第六教学楼吧,那里总让人感到兴奋。出门前,他深深体会到了Matrix III(黑客帝国:矩阵革命)中Agent Smith最后一幕的无奈是多么的发自肺腑??“IT’S UNFAIR!”,只是因为基努?李维斯英俊潇洒些,只是因为导演沃卓基兄弟的心血来潮。我看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其实你不懂,Neo才是最无奈的,九
死一生的撑过来,最后还是瞎了。不过这更能体现人生的残酷和变化无常,这也是个不错的命题嘛,我觉得很满意。
  
  “Death is only the beginning.”看过The Mummy(盗墓迷城)的人对这句话肯定印象深刻。但至多只是个印象,并没有怎么思考过这个矛盾的短句。  
 
 人死了,会有尸体。他也不例外。我仔细的审视这具躺在地上的躯壳,他的脸上还记录着刚才错愕的瞬间。“和死人在一起,说一说死人的语言,用拉丁语很对……向骷髅发出召唤,骷髅里发出黯淡的红光”,我不知道穆索尔斯基的话对不对。脑海中回响起“图画展览会”(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挥之不去的却是最后的那首气势恢弘的基辅城门(La grande porte de Kiev),感觉有些变态。另外有些泄气的就是,我不会拉丁文,也许我应该去大礼堂前面的日晷,记忆中“行胜于言”的背面刻的就是拉丁文。不过要把这么重
的一具尸体,从六教弄到二校门是不大实际的。
  
  究竟柏拉图有什么知而不能言语的困惑,非要借苏格拉底之口说出来呢?苏格拉底早就死了。
 
 “死”,为什么老是盯着这个不吉利的字眼,其实可以尝试用用别的字眼,如不活,不生等等。有意义吗?我问他。找寻意义不是我的责任,他引用我的话来回敬我,让我一时语塞。但毕竟这只是个符号,只是个形式而已。你错了,形式即一切,内容永远是游离于描述之外的。人们费尽千辛万苦,妄图找到真理。然而,归根到底得到的只能说是真理的描述,一个真理映射出来的形式,而绝非真理本身。经过这样的映射,还能找到它的原象吗?存在这样的逆映射吗?它真的是同构的么?或者问题应该是:理想化的同构真的存在呢?其实在定义同构时,同构的同构不已经自我相关了吗?歌德尔(Godel)的证明早已让所有的形式系统破产了。无论做得多么精确,最后得到的也只不过是个和真相尽量贴近的映射而已,所有的话一出口已经错了。
  
  怎样证明“比梦境更真实”这句话是废话?他诡异的问我。是因为“比梦境更虚幻”是一个空集吗?我试探着回答。或者说“比梦境更真实”也是空集,他紧接着我的话。(庄周梦蝶?)看到了吧,这就是形式的力量,何必去管梦境本身是什么,何必探究话语的背后是什么。形式永远是形式本身,何不多关注些形式呢??你现在明白六教和第六教学楼的区别了。
  
 
 在我似懂非懂之际,我倒是弄明白一点:原来来死亡是能让一个人的境界变高的。你又错了,一个不活的人已经不能算是一个人了,它不能言语和思考,只能算是一个东西。我想他大概快要笑出声音来,幸好死人是不会发出声音的。建议你去听听理查?斯特劳斯的“死与净化”,最好是卡拉扬的1982年版,据说这是他晚年最好的录音,“死亡的铁锤敲响了,击碎了尘世的骨架,以永世的黑暗蒙住他的眼”。
  
  我很感谢他的建议。这是怎样一个终极的个体主义者啊。也许确实应该去大礼堂,行胜于言,行胜于言,思考终归是徒劳的。
  
  要说的话终于说完了,可以结束了。只不知道这样的结束,算不算Perfect Ending。我总觉得有些怪,奇怪之处就在那有死到生的瞬间,这个至为关键的瞬间,交待得不清不楚,实在是太对不起他。  
 
 说了这么多,我终究觉得良心上欠着他。作为补偿,我决定还是让他死得好看些,同时,这由生到死的转变处理好了,也就不存在由死到生的问题了,一举两得。与是我从怀中掏出枪,抢到路中间,他正朝着六教低头急行。他看到我的枪,愣住了。他还没回过神来,我已经开枪了,按照Leon(“这个杀手不太冷”)的专业意见,一共两枪,一枪打头,一枪打在肚子上。他瘫倒在地上,姿势优雅而从容。虽然不是很情愿,但出于职业道德,我还是假装恶狠狠的抖出最后的台词:“对不起,我是恐怖分子。”这样一切又都回归俗套,而合情合理了,现在大家都满意了吧。他安详的闭上了眼睛。
  
  我想他在天堂大概会见到微笑着的库贝利克。和蔼的老头会满意的朝他点点头,“你们这些人,不做得cheap些,又怎么显得出大师的high呢。”
  
  空无一物的地上,他静静的躺着。
  死寂一片的天空,音乐悠悠的回响。
  在创生的瞬间灭亡。
  
  二○○四年四月十二日

Return

太好了,终于找到一个很方便的方法上blogspot了。

pkblogs.com


如果目标正确,它只不过是不动声色地、极其庄严自信地向人们预示今后可能进行的写作,而无须有任何愧色。

--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