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31

为什么要推广普通话


我们常说方言中总是有一些东西用普通话表达不来,同样普通话也不是都能翻译成方言的。特别是对于诗歌而言,变成方言后很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截然不同的感觉了。所以说推广普通话的好处除了让大家说话统一之外,还能更准确地领略一些诗歌中的意境。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方言的多样性同样能让我们从更多角度去认识语言的丰富多彩。


这些道理是看了林振强的文章《猛男情怀总是诗》,看到里面几首翻译成粤语的徐志摩的诗之后,才深刻体会到的。




猛男情懷總是詩


林振強

法語浪漫(人話),但我不會說,你也不會聽,所以你我無謂作狀.

就算會說,也必然帶有濃厚廣東音.

而,任何帶廣東音來說的語言--包括普通話--怎麼說也浪漫有限.

除了廣東話.

帶濃厚,強烈,硬淨,斬釘截鐵兼去勢的廣東音來說廣東話,簡直如魚得水,如人得米,且超越浪漫,直闖煙韌.

但以廣東話搞浪漫,始終還有一個難題,那就是:沒有適合廣東話朗誦的中文情詩.

一般白話文情詩,若以廣東話讀出,總嫌娘娘腔(我平日吹牛都唔係咁)讓廣東麻甩佬難以投入,廣東女性聽眾難以投契.

即使近期大熱的大詩人徐志摩(昵稱「摩摩」,「April」或「人間四月天」),他的精采情詩若以廣東話讀出來,準會變得好戆居.

要解決這問題,我認為先得把摩摩/April的作品,「翻譯」成為標準廣東話.這是艱巨的工作,絕非一個人做得來,我希望你也熱烈參與.暫時,我身先士卒,拋磚引玉.

(我把原著與翻譯如下,左邊是原著,方便各位觀摩觀摩徐志摩.)

《枉然》
你枉然用手鎖我的手,女人,用口擒住我的口.
枉然用鮮血注入我的心,火燙的淚珠見證你的真.
遲了!
你再不能叫死的復活,從灰土裡喚起原來的神奇;縱然上帝懷念你的過錯,他也不能拿愛再交給你!

《嘥心机》
你嘥心機拉住我隻手,阿姐,仲死咁嘴我個口.
嘥心机啪啲血入我個心,雖然滚熱辣嘅眼泪幾逼真。
遲唔遲啲呀!
你點叫瓜咗嘅翻生,點叫釘咗嘅我再有高潮;就算個天原諒你對我幾衰,佢都唔会叫我再同你疏乎。


《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裏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
(以下數段從略)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劍橋拜拜》
我靜靜雞散水,就好似我靜靜雞咁踩嚟;我靜靜雞yaap手,同啲雲講聲「喺咁先喇,喂」
河邊嗰啲金柳,好似個新娘喺黄昏晒太陽;反映喺水上面個靓樣,我個心度浮嚇浮嚇咁樣。
(以下幾段悭番)
但我唔可以唱K,講拜拜嗰支笛衰咗;熱天的昆蟲都為我收聲,劍橋今晚真喺哑咗!
我靜靜雞散水,我靜靜雞散水,就好似我靜靜雞咁踩嚟;我拍拍箩柚,一啲雲都冇拎,嫌重得滞。


《偶然》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啱啱》
我喺天上面一嚿云,個影咁啱遮住你郁郁嚇嘅心--你唔使問有無搞錯,更加咪開心住,眨下眼我就無晒影咯。
我哋喺夜ma ma嘅海碰頭,你有你嘅,我有我嘅,蒲點;你記得又好,最好你咪鬼記住,互相鬥電嗰陣幾咁光猛。


《別擰我,疼》
「別擰我,疼,」……你說,微鎖著眉心。那「疼」,一個精圓的半吐,在舌尖上溜--轉。一雙眼也在說話,睛光裡漾漾起,心泉的秘密。
夢,灑開了,輕紗的網.
「你在哪?」
「讓我們死,」你說.

《咪meet我,痛》
「咪meet我,痛,」……你話,皺皺地眉頭。嗰個「痛」字,蛊蛊惑惑咁,喺條俐尖碌碌嚇--仲Uum。對眼都喺度講嘢,眼神裡面蒲起啲,心水秘密嘢。
夢,攤開晒,仲遮乜鬼.
「你喺邊?」
「我哋去死啦,」你講嘢。


實驗結果
把譯本朗誦給女人聽,試探反應.
聽畢,她說,你去死啦!
也許我不必訝異,更無需歡喜.Ouch,疼.


转载自醉人呓语




关于林振强


林振强,(1947年-2003年11月17日),绰号洋葱头傻强香港著名填词人兼专栏作家漫画家、资深广告撰稿员、创作总监,是广告界出名的鬼才,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间活跃于香港填词界,留下数百作品。当中较为人熟悉的计有:张国荣主唱的《共同渡过》、梅艳芳的《黑夜的豹》、陈慧娴的《千千阕歌》、张学友的《太阳星辰》、林子祥的《每一个晚上》、beyond的《早班火车》、郭富城的《强》等。至九十年代末渐渐淡出填词界,最后的词作是林志美的"孤单先生孤单小姐"。散文及漫画方面,则著有《洋葱头》、《一个人在床上》、《松一松》及《傻强扶弱》等一系列风格轻松幽默之作,林振强曾自谓,其作品常常是在说些似是而非的歪理,其中亦不乏用男女性事谈人生哲理。林振强有一名胞妹早年因血癌去世,林振强把她的故事写成《笛子姑娘》一词。林振强胞姊是香港著名女作家,有"才女"之称的林燕妮。 林振强于2003年11月17日凌晨因淋巴癌病逝,终年56岁。林振强在2003年9月时突然中止他在《苹果日报》和《壹周刊》的专栏,编辑部只说他放假。由于他未有向外界透露他的健康状况,外间对他的逝世均感到突然。 2004年初分别获香港电台和香港无线电视追颁金针奖和荣誉大奖,同年11月获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颁发【CASH音乐成就大奖】,以表扬林在歌坛的贡献。


转载自维基百科




(update 061102)


《偶然》这首诗曾由陈秋霞配曲并演唱,陈是香港七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星影星,出道第一部根据自己故事改编的电影《秋霞》(1976)就为她赢得了14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创下影龄最短的影后记录。后来81年嫁作商人妇,就退出了演艺圈。


这些信息之前我并不知道,因为我最早听到《偶然》这首歌是黄秋生的版本。他在专辑《Bad Taste But I Smell Good》中翻唱了这一首歌。以黄如此差的普通话水平,依然坚持用国语演唱,又印证林振强所说的广东话不宜朗诵中文情诗。


偶然
词 徐志摩
曲 陈秋霞
唱 黄秋生
偶然.mp3





























2006-10-26

诗两首


有的时候偶然看到一首诗,觉得很喜欢,于是想要把诗人更多的作品找来看。但是看过之后,发现最喜欢的还是最早的那一首。




浪游者之夜歌

一切的峰顶
沈静,
一切的树尖
全不见
丝儿风影。
小鸟们在林间无声
等着罢:俄顷
你也要安静。


歌德(Goethe,Johann Wolfgangvon, 1749~1832)
梁宗岱



1780年9月歌德30岁的时候,有一天黄昏时他独自登山,在山上僻静无人的小木屋墙上题写了这首诗。30年后,歌德第二次来到山顶木屋中,咏诵自己的旧作,并且用铅笔把笔迹重描了一遍。又过了20年,1831年8月,81岁的歌德再次到了这里,念着"稍待,你也要安息",潸然泪下。第二年春天,歌德永别了人间。



这一首诗作为歌德的名作中译版本颇多,而且很多出自名家之手,我觉得译得最好是这个版本。关于这首诗各个版本的比较可以看:外国诗歌中文译本细读举例




用墨写下的字迹
一经雨水就洇湿了
没能写出的心迹
想擦也擦它不掉


仓央嘉措(Tsangyang Gyatso, 1683~1745)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原名洛桑仁钦仓央嘉措,原籍西藏南部门隅地区。父名扎西丹增,出身于宁玛派咒师世家。仓央嘉措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被第思?桑结嘉措选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后,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藏历九月从五世班禅罗桑益西受戒,同年十月于布达拉宫行坐床礼。拉藏汗灭桑结嘉措后,仓央嘉措旋遭废黜,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解送北京。按官方资料记载,于同年十一月北上途中殁于青海湖附近公噶瑙尔。


仓央嘉措虽然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红教)佛教,但这派教规并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而达赖所属的格鲁派(黄教)佛教则严禁僧侣结婚成家、接近妇女。对于这种清规戒律,仓央嘉措难以接受。他不仅没有以教规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反而以宗教领袖的显赫身份,根据自己独立的思想意志,写下了许多意缠绵的"情歌"。



仓央嘉措的情歌译作在网上流传的有74首版本,有66首版本,也有一些零散的选译版本,不同的译者,有译成古诗的,有译成现代诗的,也有发散了再创作的。这里收录得比较全:柠檬小镇---SPACEII


在众多汉译版本中这个翻译可能是不符原作的韵味,因为仓央嘉措的诗本身是民歌,山野情歌应该是有一种粗旷质朴的感觉,是不会文绉绉的。虽然不是翻译得最贴切,但是我还是觉得这个作为诗来说是最好的。大概是散译的,查不到译者是谁。

2006-10-22

放·逐——在澳门拍美国西部片



杜琪峰否认《放·逐》是《枪火》的续集,他觉得是有不同的。但是这个剧情和风格分明像是延续了《枪火》,而且演员还是那一班,除了把吕颂贤换成张家辉,甚至海报都差不多。不过说不定《枪火》《PTU》《放·逐》的海报设计是同一个人。







如果要找影片有什么不同呢,大概就是在澳门拍出了西部牛仔片的风格罢。



截图为证:


















由于题材原因《放?逐》无法在内地上映,不过还是在内地发行了DVD,其中有没有删改就不知道了。不过开头和结尾各有一处剧情说明,确实非常具有黑色喜剧风格,看过之后对剧情会有恍然大悟般的再认识。



开头:



结尾:



据说在香港因为影片中任达华和林家栋反手互握的镜头是黑社会手势,所以影片必须被列作三级片,除非剪掉这个镜头。但是我们惊喜的发现内地发行的DVD版本是保留了这个镜头的。






我猜大概有三个原因:






  1. 内地黑社会没有这个习俗

  2. 内地没有黑社会,只有"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

  3. 内地没有分级制度






2006-10-21

资料链接:《世说新语笺疏》·外一篇


今天很高兴在网上找到了完整的《世说新语笺疏》。链接如下:



劉義慶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箋疏 上卷上 上卷下 中卷上 中卷下 下卷上 下卷下



这是个台湾的网站,叫中華文化網,上面还有不少古书,主要优点就是觉得它排版很认真,值得推荐。


魏晋风度是很迷人的,要了解这个时代的士风肯定要看《世说新语》。我在中学的时候买过一本,还带有白话文翻译,年少不更事的我当时不懂如果没有刘孝标的注这本书只能当成短篇故事集看着玩儿。后来果然只是看着玩儿了,所幸大学的时候选了一门课叫"《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才对其中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再看这本书感觉就完全不同了。


高兴之余找来当时上课写的论文,把其中引用《世说新语》的内容作了注释,附在下面。


东晋士风的特征
2004年12月25日


谈起两晋时期的士风,我想总离不开"放浪形骸、旷达不羁"这种概括。对于东晋的士族,延续了西晋前人的"旷达"之风,同时也将这"不羁"的作派发挥到了极致。这种"放达"在内涵和表现的程度对比西晋都发生了变化。


西晋士族的旷达不羁,多是对名教礼法和统治者束缚人性的反叛。如阮籍不避男女之嫌,与家嫂告别,为俗世所讥,阮籍针锋相对的发出"礼岂为我辈所设?"的反诘(《世说新语·任诞》)。如竹林之游,七贤纵情饮酒畅谈,纵一时之快,但讨论得核心仍然是对统治者的不满。而到了东晋,历经了北方的乱世洗涤,幸存的"过江诸人"想必还对那朝不保夕,漂泊不定的生活记忆犹新,精神惶惶无所依赖,其放达更像是一种对自我存在的表达。比之前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在今日仍不失"前卫先锋"。


如渡江后八达初至江左,"散发裸裎,闭室酣饮" (《晋书·光逸传》),甚至汪汪作犬吠,简直是一种末世心态的放荡狂欢。同样是"脱衣裸形",刘伶只是"在屋中","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 (《世说新语·任诞》);而到了东晋,裸袒箕踞早已不再新鲜,结伴裸行也蔚然成风。这时的"脱衣裸形"以不纯是那种逍遥于天地的恣意,而更多的是一种放荡于人世的荒诞。同是饮酒,刘伶以其为"意气所寄",阮籍以其浇"胸中垒块",借助酒精,以摆脱现实的苦闷,而到了王恭口中"痛饮酒"却已沦为一种衡量名士的标准。


东晋以前士人的放达,重在心任自然、淳朴率真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内心情感的外露。其纵情,但是不逾情,更不会有悖于常情。而东晋人则有时过分的把放达的"自然"扭曲为一种"不自然"的夸张。同样以放达作为一种对个性自由和解放的追求,西晋的士族多是以此作为对社会的不满和失望的不合作,而东晋的士风更多的是以之作为对个人存在和价值的一种证明和寄放。


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是和东晋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分不开的。一方面,北方局势动荡,战乱连年,经历了八王之乱,又是五胡乱华。少数民族的入侵,给风雨飘摇的西晋王朝最后的致命一击,腐朽的政权土崩瓦解,只是苦了下面的黎民百姓,士族阶层也遭受重创。在北方已经无以再立足下去,只有随着大量难民向南迁徙避难,在世家大族扶持下,司马氏才得以在江左建立东晋王朝,饱受颠簸的世家大族也才得以喘息。遭遇挫折的士族精英们普遍陷于家国破碎,山河沦陷的黍离之悲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世说新语· 言语》),触景生情,流泪自是难免,其实谁不想如王丞相所言立下"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的宏志呢?发动北伐,统一中原,成了东晋士族最难解的统一情结。像桓温抚柳慨然"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世说新语· 言语》),大概是士大夫们心中永恒的痛吧。但是亡国的教训到底引起了后人多少的警醒呢?反思并不是没有,早有王衍遗言:"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晋书·王衍传》),后有王羲之与谢安共登冶城时感叹道:"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今四郊多壘,宜人人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世说新语· 言语》),似乎清谈是罪魁祸首了。但是几场清谈就能亡国了吗?而儒家名教经学早在汉末就已破产了,没有了外在的权威,精神也失去了终极的寄托,还能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吗?现实的混乱加上思维的无所适从,使得人们变得麻木,皇帝的嬗替也可以与己无关了。管它世事如何变迁,只有自己当下的逍遥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当下"又是什么呢?在这颠倒混乱的时空中,首先一个人的定位就已经成了一个大问题。万物归无,自己的存在本来就是一个荒诞。这样就不难理解,士人阶级做出这些"不自然"的放达,除了西晋前贤的榜样带来的惯性,只有在荒诞的现实中令自己也归于荒诞才能证明自己的实际存在。现状的无奈达到了极致,无怪乎桓温会一觉醒来,迷迷糊糊中大呼"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世说新语· 尤悔第三十三》)。


另一方面,士族大家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王与马,共天下" 是东晋门阀政治的现实内容,谁把握了兵权、谁就把握了王朝的实权。像西晋初,司马氏屠杀高贵乡公的残酷早就一去不返,甚至"元帝正会"时,欲"引王丞相登御床"(《世说新语· 宠礼》),已经可以与皇帝平起平坐了。所谓皇权只不过是个幌子,至多是门阀家族间明争暗斗的一个借口。在清谈席上,挥洒麈尾,激扬万言的清谈家,同时也是掌握一国大权的宰相。醉酒累日的醉鬼,可能是掌握一方兵权的都督。虽然南人称北人伧父,但实际还是期慕其放达高雅的风气。像"看杀卫玠","谢安捉鼻"则众名流接捉鼻,可见当时偶像的力量之巨。上有的统治者的带头,下有普通大众的跟风,无疑助长了"放达"之风。于是如不效法名士,则无门挤身于士族阶层,于是人皆以放达自居,只求形似,强做放达之举,于是才有了许多莫名其妙的荒诞行为。像清谈,似乎只成了一种比试水平的形式(如《世说新语· 文学第四》中有许掾和王苟子在支道林前的清谈),或是一种休闲娱乐和文人聚会的方式,而失去了本身探求义理的目的。所以东晋人虽然极好清谈,但在哲学理论上没有什么大突破,留下的文字资料也极少,那些第一流的清谈家都没有留下自己的著述,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东晋的士人们的思想是矛盾的。虽然欲以放达追求个体逍遥境界,但又为放达所累;人生焦灼,现实的忧患无法排遣,但精神又对绝对自由的生命状态有着强烈的执著。如王子猷夜访戴安道,"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世说新语· 任誕》),纵是尽兴,永远只是一个孤独的灵魂,独自的徘徊思考。


注:(蓝字为注)



  1. 任 誕 第 二 十 三 7 阮 籍 嫂 嘗 還 家 , 籍 見 與 別 。 或 譏 之 。曲禮 : 「 嫂 叔 不 通 問 。 」 故 譏 之 。籍 曰 : 「 禮 豈 為 我輩 設 也 ? 」

  2. 任 誕 第 二 十 三 6 劉 伶 恒 縱 酒 放 達 , 或 脫 衣 裸 形 在 屋 中 , 人見 譏 之 。 伶 曰 : 「 我 以 天 地 為 棟 宇 , 屋 室 為 寿 衣 , 諸 君何 為 入 我 寿 中 ? 」 鄧 粲 晉 紀 曰 : 「 客 有詣 伶 , 值 其 裸 袒 , 伶 笑 曰 : 『 吾 以 天 地 為 宅 舍 , 以 屋 宇為 寿 衣 , 諸 君 自 不 當 入 我 寿 中 , 又 何 惡 乎 ? 』 其 自 任 若是 。 」

  3. 言 語 第 二 3 1 過 江 諸 人 , 每 至 美 日 , 輒 相 邀 新 亭 , 藉 卉 飲 宴 。 丹 陽 記 曰 : 「 新 亭 , 吳 舊立 , 先 基 崩 淪 。 隆 安 中 , 丹 陽 尹 司 馬 恢 之 徙 創 今 地 。 」 周 侯 顗 也 。 中 坐 而 歎 曰 : 「風 景 不 殊 , 正 自 有 山 河 之 異 ! 」 皆 相 視 流 淚 。 唯王 丞 相 導 也 。 愀 然 變 色 曰 : 「 當共 戮 力 王 室 , 克 復 神 州 , 何 至 作 楚 囚 相 對 ? 」 春秋 傳 曰 : 「 楚 伐 鄭 , 諸 侯 救 之 。 鄭 執 鄖 公 鍾 儀 獻 晉 , 景公 觀 軍 府 , 見 而 問 之 曰 : 『 南 冠 而 縶 者 為 誰 ? 』 有 司 對曰 : 『 楚 囚 也 。 』 使 稅 之 。 問 其族 , 對 曰 : 『 伶 人 也 。 』 『 能 為 樂 乎 ? 』 曰 : 『 先 父 之職 , 敢 有 二 事 。 』 與 之 琴 , 操 南 音 。 范 文 子 曰 : 『 楚 囚, 君 子 也 。 樂 操 土 風 , 不 忘 舊 也 。 君 盍 歸 之 ? 以 合 晉 、楚 之 成 。 』 」

  4. 言 語 第 二 5 5 桓 公 北 征 經 金 城 , 見 前 為 琅 邪 時 種 柳 , 皆已 十 圍 , 慨 然 曰 : 「 木 猶 如 此 , 人 何 以 堪 ! 」 攀 枝 執 條, 泫 然 流 淚 。 桓 溫 別 傳 曰 : 「 溫字 元 子 , 譙 國 龍 亢 人 , 漢 五 更 桓 榮 後 也 。 父 彝 , 有 識 鑒。 溫 少 有 豪 邁 風 氣 , 為 溫 嶠 所 知 , 累 遷 琅 邪 內 史 , 進 征西 大 將 軍 , 鎮 西 夏 。 時 逆 胡 未 誅 , 餘 燼 假 息 , 溫 親 勒 郡卒 , 建 旗 致 討 , 清 蕩 伊 、 洛 , 展 敬 園 陵 。 薨 , 謚 宣 武 侯。 」

  5. 言 語 第 二 7 0 王 右 軍 與 謝 太 傅 共 登 冶 城 。 揚州 記 曰 : 「 冶 城 , 吳 時 鼓 鑄 之 所 。 吳 平 , 猶 不 廢 。 王 茂弘 所 治 也 。 」 謝 悠 然 遠 想 , 有 高 世 之 志 。 王 謂 謝 曰: 「 夏 禹 勤 王 , 手 足 胼 胝 ; 帝 王 世 紀 曰: 「 禹 治 洪 水 , 手 足 胼 胝 。 世 傳 禹 病 偏 枯 , 足 不 相 過 ,今 稱 禹 步 是 也 。 」 文 王 旰 食 , 日 不 暇 給 。 尚書 曰 : 「 文 王 自 朝 至 于 日 昃 , 不 遑 暇 食 。 」 今 四 郊多 壘 , 禮 記 曰 : 「 四 郊 多 壘 , 卿 大 夫 之辱 也 。 」 宜 人 人 自 效 。 而 虛 談 廢 務 , 浮 文 妨 要 , 恐非 當 今 所 宜 。 」 謝 答 曰 : 「 秦 任 商 鞅 , 二 世 而 亡, 戰 國 策 曰 : 「 衛 商 鞅 , 諸 庶 孽 子 , 名鞅 , 姓 公 孫 氏 。 少 好 刑 名 學 , 為 秦 孝 公 相 , 封 於商 。 」 豈 清 言 致 患 邪 ? 」

  6. 尤 悔 第 三 十 三 1 3 桓 公 臥 語 曰 : 「 作 此 寂 寂 , 將 為 文 、 景 所笑 ! 」 既 而 屈 起 坐 曰 : 「 既 不 能 流 芳 後 世 , 亦 不 足 復 遺臭 萬 載 邪 ? 」 續 晉 陽 秋 曰 :「 桓 溫 既 以 雄 武 專 朝 , 任 兼 將 相 , 其不 臣 之 心 , 形 于 音 跡 。 曾 臥 對 親 僚 , 撫 枕 而 起 曰 : 『 為爾 寂 寂 , 為 文 、 景 所 笑 ! 』 眾 莫 敢 對 。 」

  7. 寵 禮 第 二 十 二 1 元 帝 正 會 , 引 王 丞 相 登 御 床 , 王 公 固 辭 , 中宗 引 之 彌 苦 。 王 公 曰 : 「 使 太 陽 與 萬 物 同 暉 , 臣 下 何 以瞻 仰 ? 」 中 興 書 曰 : 「 元 帝 登 尊 號 , 百官 陪 位 , 詔 王 導 升 御 坐 , 固 辭 然 後 止 。 」

  8. 文 學 第 四 3 8 許 掾 詢 也 。 年 少 時, 人 以 比 王 苟 子 , 苟 子 , 王 脩 小字 也 。 文 字 志 曰 : 「 脩 字 敬 仁 , 太 原 晉 陽 人 。 父 濛 , 司徒 左 長 史 。 脩 明 秀 有 美 稱 , 善 隸 行 書 , 號 曰 『 流 奕 清 舉』 。 起 家 著 作 佐 郎 , 琅 邪 王 文 學 , 轉 中 軍 司 馬 , 未 拜 而卒 , 時 年 二 十 四 。 昔 王 弼 之 沒 , 與 脩 同 年 , 故 脩 弟 熙 乃歎 曰 : 『 無 愧 於 古 人 , 而 年 與 之 齊 也 。 』 」 許大 不 平 。 時 諸 人 士 及 於 法 師 並 在 會 稽 西 寺 講 , 〔 三 〕 王亦 在 焉 。 許 意 甚 忿 , 便 往 西 寺 與 王 論 理 , 共 決 優 劣 。 苦相 折 挫 , 王 遂 大 屈 。 許 復 執 王 理 , 王 執 許 理 , 更 相 覆 疏; 王 復 屈 。 許 謂 支 法 師 曰 : 「 弟 子 向 語 何 似 ? 」 支 從 容曰 : 「 君 語 佳 則 佳 矣 , 何 至 相 苦 邪 ? 豈 是 求 理 中 之 談 哉! 」

  9. 任 誕 第 二 十 三 4 7 王 子 猷 居 山 陰 , 夜 大 雪 , 眠 覺 , 開 室 , 命酌 酒 。 四 望 皎 然 , 因 起 仿 偟 , 詠 左 思 招 隱 詩 。 中興 書 曰 : 「 徽 之 任 性 放 達 , 棄 官 東 歸 , 居 山 陰 也 。 」 左詩 曰 : 「 杖 策 招 隱 士 , 荒 塗 橫 古 今 。 巖 穴 無 結 構 , 丘 中有 鳴 琴 。 白 雪 停 陰 岡 , 丹 葩 曜 陽 林 。 」 忽 憶 戴 安 道, 時 戴 在 剡 , 即 便 夜 乘 小 船 就 之 。 經 宿 方 至 , 造門 不 前 而 返 。 人 問 其 故 , 王 曰 : 「 吾 本 乘 興 而 行 , 興 盡而 返 , 何 必 見 戴 ? 」


2006-10-20

命题作文


小学中学的时候上语文课是要写作文的,通常老师会指定一个题目,所以叫命题作文。


那个时候不懂怎么写作文才算是写得好(虽然现在也不懂),只是觉得字数的多少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写的好的文章大概都是要写得长的。要不然作文作业为什么要规定字数呢,小学是400字,中学是800字,文章越写越长,标志着一个人教育水平的提高。记得一年级的时候写过一篇《小蚂蚁搬家》,由于写了400多字被认为超出了一年级小学生的水平,因此大受好评,被编选入学校优秀作文集,骄傲了好一阵子。所以说那些字数规定是底线,写得越多越显示水平高越容易受到老师表扬,但是也有一次例外,高中的时候有一次老师批评我一篇游记作文写得太长了,他的理由是考试的时候你是不可能有时间写得那么长的。


当时写作文都是手书,喜欢用格子纸,一沓纸订在一起封面写作文本,好处就是每一页有多少字都一目了然,看写得字数差不多了就可以赶紧安个结尾,如果是信纸还要一行一行的数估算起来不大方便。文章的结构意识大概是可以靠数格子锻炼出来的。作文这种作业至少是不会让人愉快的,出去玩的时候大人们经常说的一句扫兴的话就是,回去可以写一篇作文了。虽然听着扫兴,但是有题材可写还不是最惨的。有的时候实在憋不出来,愁眉苦脸的,大人们喜欢教育说,才这么几个字就愁成这样子了,将来你上了大学是要几千几千的写的,我对于这种空头恐吓总是很不屑,切!上了大学还要写作文乎?果然,上了大学之后,就不再写命题作文了,无论写什么一律称论文。老师布置下来,同学们第一个关心的问题还是"要写多少字?",看来虽然换了个名字但还是一样的。也不再用什么格子纸了,Word有字数统计功能。


命题作文里有一种比较常见的题目叫做《一件××的事》,××可以用高兴,难忘,伤心,有意义,让我终身遗憾等等词填空,有时它还真的空在那里让你填,这叫半命题作文。仿佛生活打碎了就是一件一件的事情,它们都可以写成这样一篇命题作文,变换的只是那个形容词。写记叙文有一个五W原则,指的是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如何(how),作文包含了这五个要素作文才算是合格的,才能写得好,如此咒语一般的作文规则还有不少,大都告诉我们说记叙一件事情要完整,有开头有结尾,开头是,"今天发生了一件高兴(难忘,伤心,有意义,让我终身遗憾)的事情",结尾就是,"这一件多么高兴(难忘,伤心,有意义,让我终身遗憾)的事情啊!",这叫开门见山,这叫首尾呼应,这叫文章的结构完整性。我不至今不能确定这样是不是能把文章写好,但是倒是看过不少结构不完整的文章写得很好,他们说那叫散文啊。


不管这种对事物完整性的看法对写文章有没有帮助,也颇能代表一种对世界的朴素期望。电影《死神来了2》(Final Destination 2)有一句宣传语,"For every beginning there is an end.",翻译过来就是说凡事有始必有终,俨然上升到了某种哲学的高度,虽然后来它又拍了第三集。说它是朴素的期望,因为所有人都明白永恒是不存在,人生下来终究会死,抛起的东西终究会落地,这些仿佛自然规律一样,不需要怎么说明,我们看到了因会自然而然的期望一个果。如果你从窗口一瓶可乐呼将下去,半天听不到响,那会是什么感觉,恐怕没有人会坐得住不去张望张望个究竟。仿佛是自然规律,也就还不是自然规律,世事并非总是如此,有太多无来由无原因的结果,也有太多的无疾而终,碰到这种违背了"仿佛自然规律"的事情,难免是会觉得有点不自然不自在的,这种感觉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尴尬。


去年李敖来清华演讲,要抽签拿门票,有个同学很大方的把他抽到的票让给了我。演讲前学校组织了两次"培训",说如果演讲内容事关国体校威,观众切记不可失礼,并把之前北大的演讲举作反例。虽然没有强制规定,但是这么一说大家心里不免绷了一根筋,听演讲的时候就很谨慎小心,听到什么总要先反应一会儿,这个可以笑可以鼓掌吗?觉得没什么问题,才开始笑开始鼓掌。这样固然保全了国体校威,但无疑会使得场面尴尬无比。李敖一开场就说," 毛泽东主席说,辛亥革命没有完成,但我到了贵校以后,发现真的没有完成,这不是大清帝国吗?",我们一听,这不是说清华嘛,不能笑,就忍住了,李敖本来在这里停顿一下是留给观众笑的时间,但是一看下面的什么反应都没有,也就只能自己尴尬的笑笑带过了。后来李大师又停顿了几次,观众的反应都很不自然,他只有自我解嘲说:"大家说我的掌声没有连战多,因为我讲得太精彩了,你们都来不及鼓掌了,我讲演很多次,可是我最怕这种讲堂,为什么?大家知道吗?因为它是个半圆形的,礼貌上我们要照顾每一个人,头要从左边到右边,右边到左边,就觉得自己像是一个电风扇。"我们一听,这个笑话什么都不沾,肯定没问题,就热烈的鼓掌笑了起来。那次演讲说了什么我的印象不是很深,后来李敖在复旦形容这次演讲是菩萨低眉,后来有很多人批评他退步了,我觉得尴尬其实是我们自己的,我只记得李大师说,"你们都不笑,搞得我好紧张"。


凡是搞过活动的人应该会对此深有体会,最怕就是冷场,可以开心的笑,也可以冷嘲热讽的笑,哪怕有一点反应都是好的,最怕你们都不笑。前年我曾经主持过一个卡拉OK比赛,有一个节目的音响出现了问题,抢修音响的时候把歌手很尴尬的晾在了台上,我们躲在后台看着心里都挺着急的,负责组织的mm(此人名字就是mm,系男生)叫我上去讲个笑话救场,我当场就跟他急了,说哪里有这样救场的,怎么能这样呢云云,理论了半天,音响也修好了,也不用我再上去救场了,其实我当时就是害怕自己一个人上去面对冷场。我是如此害怕冷场,以至于在平时和人聊天的时候,如果突然双方都没话说了,这种空白也会让我尴尬得很不自在,所以我只有硬聊,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填满空白,代价就是有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我想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你大气凛然一副打死我也不说的英雄气概,绷了许久,却发现并没有人要打你。


不过,明知道电影散场了,还要一味在那里问,后来呢后来呢,是很煞风景的。我说,你以为这是在写命题作文呐。看,我还是照应了开头,给自己安了个结尾。

2006-10-17

长篇转载:六中全会公报的红楼梦研究


索隐派们到底是把事情搞清楚了,还是搞复杂了,这个问题是否也该"探轶"一番呢。我还是觉得说得再头头是道,终究也是求证不了的空对空。


下面是转载的文章:


《六中全会公报的红楼梦研究》


作者:同人于郊 提交日期:2006-10-14 15:24:00


  "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 -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
  据余说,却大有考证。 - - 脂砚斋批语
  
   * * *
  
  粗人写书一般都是尽量把话说明白,生怕人产生误解,就算是写爱情小说追求含蓄美,也总要让读者明确了解谁爱谁。目前我所知道唯一的例外可能是红楼梦,到现在红学家们还在争论贾宝玉到底更爱林黛玉呢还是薛宝钗,抑或是史湘云?其实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我最近听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感觉曹雪芹简直是故意不让人明白他真正要说的事情。但是不说不说吧又这里透露一点那里暗示一下,最后你发现原来这本书里面每一句看似随意的话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巨大玄机,真是其乐无穷啊。原来南京爱情故事的时代背景居然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危机!


  可是如果你象我一样不仔细读又不解风情,可能还以为贾府上下每天发生的事情都是翻来覆去的生活琐事,每一回的情节雷同呢。
  
  就好像看六中全会公报一样。
  
  我看十六大报告这样的中央文件总是看不太懂。感觉这些报告最大特点是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话的排列组合,什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个代表"之类。有时候会有一些新的词语被创造出来,比如说"八荣八耻",词本身虽然新鲜但是内容似乎也跟以前一样,难道二十年以前的共产党不是 "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么?这些文字我是越看越着急,真恨不得你就直接说什么时候打台湾就得了。


  相比之下似乎美国人的写政府工作报告就比较通俗易懂一些,还是布什"你不跟我合作你就是我的敌人","邪恶轴心国",然后直接点名这些语言来的直截了当啊。我总想既然中国人的报告千篇一律,开这许多会议到有什么用啊?
  
  好在有海外的政治八卦媒体,借助于他们的"解读",我才学会应该怎么去读中央的文件和报告。原来这些报告就好像红楼梦一样,遣词用句大有讲究之处,仔细玩味简直是奥妙无穷拈花微笑。


  下面我介绍一下中央文件的读法,并总结目前为止海内外"中央文件索隐派"对六中全会公报的"研究成果"。
  
  读懂报告的关键技术就是跟以前的报告比较。写在报告里面的词肯定都是"政治正确"的好词漂亮话,但是这句话以前没说这次说了,或者以前总说现在不说了,或者说的顺序不一样,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信息,也是领会领导意图的关键所在。所以阅读政治报告必须象写程序那样经常使用 diff 和 grep 这两个命令。
  
  举个例子。2004年陈水扁搞了个台独高潮,当时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其中一句话警告陈水扁要"悬崖勒马"。"悬崖勒马"这个词你觉得是什么意思?是一句比喻?夸张?修辞手法?同学,你 grep 一下就会发现,"悬崖勒马"这个词可不是中国政府的常用词汇。


  实际上在此之前,这个词只被使用了一次!这就是抗美援朝那一次。中国警告美国要"悬崖勒马",不要过三八线。由于那个时候这个词汇是第一次使用,美国把它给理解成修辞手法了没有"勒马",最后志愿军过去把美国打下了悬崖。


  所以美国人记住了"悬崖勒马"这个词的意思,赶紧告诉不懂事的陈水扁赶紧勒马不然人可真打啊。现在美国中国问题专家艾伦?伦伯格写了一本书,这本书名字就叫《悬崖勒马:美对台政策和美中关系》。
  
  一个类似的例子是"悍然"。这次朝鲜核试验,外交部声明用词是"坚决反对朝鲜悍然实施核试验"。那么请问中国政府对此的态度是反对到什么程度?一般反对,特别反对,还是不可接受的强烈反对呢?结果海外政治八卦媒体一 grep,发现近年以来中国政府表示反对的时候"悍然"这个词只使用过七次!很不常见但还是比"悬崖勒马"用的次数多得多,所以结论就是特别反对。
  
  注意这里的技术跟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使用的方法很相似。比如《十二金钗正册》中贾元春判词第一句是"二十年来。。。",刘心武就研究这个"二十年"是实指还是虚指呢?他考查了红楼梦全书有"二十年"这个词出现的其他地方,得出结论是当曹雪芹说"二十年"的时候,他的意思不是说25年或者17年。
  
  还有一个角度就是看"有没有"。这你就得用 diff 了。1971年"九一三"事件刚刚发生的时候并没有马上向全国公布。当时有人看报纸,发现对国家领导人的活动报道中居然没提林彪,他马上就感到林彪出事了,最后果然。现在对海外政治八卦媒体来说这已经是一个最初级的技术了,所以搞得我们国家的官员们时不时地就得出来露露面让记者报道一下,证明自己没有被双规。
  
  八卦记者们敏感的另一个"有没有"是"三个代表"这个词。前两年居然过敏到看哪个领导讲话不提"三个代表"就说他不是上海帮的人,如果他只提 "三个代表"则一定是上海帮的地步。把中央逼得没办法,干脆每个报告上都提"三个代表",就好像阿里巴巴在每家门上都画记号迷惑强盗一样。
  
  第三个角度是看"排名顺序",也用 diff 看。中国是个特别讲究顺序的文化,如果不是特别注明绝对不是什么以姓氏笔划为序。很多领导人都参加了这次活动,新华社报道的时候报名字一定是按照地位高低来排序的,绝对不会像某些电影的演员表那样按出场顺序。八卦记者们认为如果一次重大会议之后的报道中某领导的排名靠前了,那么一定是他的权力扩大了。
  
  其实不光人有顺序,要干的事情也有顺序。一般来说政治报告中说我们今后的任务,顺序必然是从物质到精神,从国内到国外。台湾问题一般位于内政之后,外交之前。在同一"板块"中,排在最前面的事情则是政府真正打算这一次开完会后去做的事情,也是这次会议的关键所在。


  所以如果哪天你发现新闻联播报道胡锦涛说今年我们要干的事情中,台湾居然排在国企改革之前,那就是说终于要打台湾了。
  
  上面说的这两个角度研究红楼梦的时候也经常会用到。比如刘心武就发现薛宝琴那么美丽那么有才华前八十回出场次数那么多,为什么《十二金钗正册》里面居然没有她?为什么妙玉前八十回只出场两次居然在十二金钗排名第六?
  
  我们总结一下,看政治报告主要从三个角度去跟以前的报告比较,这就是"不常用词汇","有没有",和"排名顺序"。其实不光是跟时间上以前的报告比,在空间上地方官说话的横向比较也能看出很多问题。当你听到中央说"宏观调控",而上海市却在说"加速发展"的时候,虽然这两个词听起来都有道理,但是你应该意识到陈良宇有问题了。
  
  所以说研读政治报告是个大学问,如果你初来乍到很可能就会犯美国人当年的错误把重要信息当修辞。要想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必须要有多年的浸淫修练,我想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在中国大官的岁数也比较大吧。
  
  现在我们有了技术储备,可以来研究一下六中全会公报到底在说什么了。


  现在我们就用上面所说的三个技术,也就是"不常用词汇","有没有",和"排名顺序"来分析一下六中全会公报到底说了些什么。首先说明一点,就是以下要说的这些都是海内外"专家"和八卦媒体的意见,我可没有本事去做这种研究,只不过总结一下。
  
  首先公报特别象红楼梦的一点,就是六中全会的主要议题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但是这个《决定》的全文目前我们看不到。这就好比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明明他已经完成了全部120回,但是只流传出来八十回,而这八十回里面,我们又可以去推测后四十回说了什么。这要求我们不仅仅要进行"索隐派"研究,还要搞"探佚学",去期待《决定》的全文。


  根据前天的新闻,说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跟包括名声不太好的陈章良这样的社会贤达讨论,以便"进一步修改好决定稿"。说明虽然会议结束了,《决定》还没最后定稿。这就好比说红楼梦流传在世上有好多版本,需要有识之士拼凑一个最接近曹雪芹本意的版本出来。
  
  《公报》已经告诉我们了,《决定》的主题是"和谐社会"。这一点没什么悬念,早在几个月以前地球人就知道了。悬念是什么呢,"和谐社会"是权宜之计当务之急还是百年大计?对"特殊利益集团"打算采取什么手段?全民医疗养老打算什么时候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关系要不要调整? "反思改革"要进行到什么程度?等等。


  海外政治八卦关心的问题则是你们到底什么时候搞民主选举多党制啊?胡锦涛的接班人是谁啊?陈良宇是不是开除党籍啊?


  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明确回答,有的就必须拐弯抹角地说,让你从《公报》的字里行间去推测。
  
  首先我们来看看海外政治八卦媒体对这个公报的研究。我前文已经说过了,最简单的技术就是看"有没有","德国之声"记者就做了这方面的研究。他发现以下这五个"没有"提:


  不提陈良宇案,不提斗争避开火药味,不提社会民主主义,不提外交避开崛起,不提党外民主。


  各位看明白没有,八卦味道十足吧,我真怀疑这帮记者是不是每次我们这边开完会就搜索这些词语啊?总是期待着中共发生一点政治斗争的宫廷故事,期待着赶紧出个戈尔巴乔夫搞民主。像这样的文章不仅仅适用于六中全会,放在哪次会议上都一样,所以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香港记者素质也好不到哪去。据说是香港文汇报的文章,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今天闭幕后发表的公报中,并无涉及前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的内容。不过文汇报获悉,胡锦涛总书记在六中全会期间发表重要讲话时,明确提及陈良宇问题。"然后引用"政情人士分析",说"六中全会公报未提及陈良宇问题,绝不意味着六中全会回避这一问题。。。"


  据说是香港《明报》的文章则不但看了"有没有",还看了"顺序"。这篇文章首先注意到"韩正未能在这次六中全会进入中共政治局",然后发现 "根据中央电视台昨晚的新闻联播画面,在六中全会大会现场,主席台前两排坐着二十四名政治局委员及候补委员,缺少了陈良宇。值得注意的是,政治局候补委员王刚与其他二十三名政治局委员同坐前两排,就在军委副主席曹刚川身旁,显示王刚虽然未成为政治局委员,但其政治前程获看好。"
  
  我怀疑香港人是不是雍正王朝和黑帮片看多了?非得死几个人这会议才有意思啊?这帮记者报道一部电影时关注的唯一问题就是女明星这次床戏的裸露程度。这种读公报的态度就好象某些人在红楼梦里面寻找色情描写,菜谱,和中医药方一样,完全辜负了曹雪芹的良苦用心。
  
  六中全会的主题是"和谐社会",有一点技术含量的海外媒体终于注意到这一点了。《亚洲时报》发现公报实际上是一个施政纲领,排一排一共好几条,然后研究这些施政纲领的"排名顺序",看看有什么显著变化。于是他跟五中全会作比较。文章发现,"相对五中全会公报里的施政优先项目,今年中共明显作出大幅调整。胡锦涛的"和谐社会"和江泽民的"小康社会",明显有所不同。"


  比如说五中任务第一条是"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六中第一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而在五中,这一条排在第七位。


  今年六中第二条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而这一条在五中排名第六。


  六中第三条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这一条在五中排名第五。


  六中第四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在五中就根本没有。
  
  有点意思。这个思路是对的,问题是你要比较不能跟五中全会比较啊。五中全会历来都是研究下一个五年计划的会议。既然是研究五年计划,那么就重点必须放在经济指标上面,所以第一条是翻番问题。现在的六中全会是什么会议呢?是研究我国治国方略转型的问题。你能拿年薪跟月薪比较么?
  
  其实要比较的话可以比较一下五年以前的六中全会,也就是江泽民时代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那次六中通过了什么决议呢?《关于召开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完全没提治国方略。这首先就说明一个问题,这一次六中全会绝非一次寻常的六中全会。
  
  然后让我们把六中全会跟胡锦涛主导的十六届其他几次中央全会比较。一中二中确定党和国家领导人不必提,五中是十一五规划前面说过了,四中是保先和执政能力。真正可以跟这次六中比较的,讲治国方略的,是2003年的三中全会。那次会议提出了一个治国方略,就是《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首先一点就是六中国策的规格比三中要高得多。三中只是讲"市场经济"这一块,提到和谐只是"人与自然和谐",而六中是全面的 "和谐""社会",包括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主题甚至可能还不是经济。六中跟跟三中比变化,就必须看看六中公报关于"经济"这一部分跟三中说法有什么不同。


  其次出现一个新词:"正义"。六中对和谐社会的要求,第二项就是"公平正义"。三中从公报到决议全文,根本没有"正义"这个词,"公平",也只是经济领域内的"公平竞争"而已,不包括"公平分配"或者"公平医疗公平入学"。


  一个类似的词是"诚信"。六中对和谐社会的要求"诚信友爱"排名第三,三中只字未提"诚信"。
  
  难道"正义"和"诚信"以前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么?
  
  这种比较学,上海文新报业集团新闻信息中心学会了,他们"运用内容分析和信息技术手段",居然从公报中发现了60个新提法!看到没有,"中央文件索隐派"已经开始使用高科技了。
  
  我们已经看到,六中全会比近年以来的历次中央全会规格都要高得多,看来要比较必须跟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进行比较。那么我们就跟"十六大"比较一下。这里我们需要借助一下六中的"人民日报社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要看这个呢?因为人民日报社论,或者中央党校某某的"专家解读,他们都是由"内部"人物,真正了解内情的人写的。这就好比研究红楼梦别的评点可以不看但是必须高度重视"脂砚斋批语",因为"脂砚斋"很可能就是曹雪芹身边的人啊。
  
  人民日报社论说,"这个《决定》,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


  再回头看十六大的报告标题是什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一个是"新境界",一个是"新局面"。什么意思呢?你期中考试考88,期末考92,进入全班前十五名,这叫"新局面"。你初中在《中学生数学》发表一篇文章,长大以后在《物理评论快报》发文章,这叫"新境界"。


  值得注意的还有一点,就是社论说六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是一个特别高的评价。"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创造的理论,比"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高,是放之四海皆准级别的理论,不是区域理论。谁有资格去发展这个理论?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只有这四位。


  具体是怎么发展的呢?看公报。其中有一个特别显眼的词,叫做:"本质属性":"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上大学的时候上政治课,死记硬背过一些邓小平理论,其中有一句话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当时想原来前面的人干了一辈子革命没想明白什么是社会主义啊。现在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显然也是这种高级别的理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好比妙玉在《十二金钗正册》的排名比王熙凤高一样,六中全会的历史地位比十六大高。我预计将来我们很可能像记住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记住十六届六中全会,像记住十二大一样记住十七大。我甚至可以猜测一下十七大报告的标题,很可能就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
  
  那么说来说去六中全会这么重要到底是说什么的呢?我将会给出一个六中全会公报的通俗版本。


  请看下集:六中全会公报的红楼梦研究 -之- 揭秘六中全会。


六中全会公报的红楼梦研究 (下) - 揭秘六中全会


作者: 同人于郊


  正如刘心武的"秦学"备受争议一样,我的推测也必然会有很多人不同意。可能有人首先要问,为什么政治报告就不能有话直接说呢?完了还有那么多"专家"出来"解读"也不知所云,何必搞得大家你一个理解我一个理解争论呢?
  


  我上大学的时候赶上换校长。新校长刚上任,给学生们作报告。他说话完全不打官腔,侃侃而谈,说了很多自己的设想和施政纲领,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他说爱因斯坦上大学的时候跟学校有点格格不入,所以我们也要教学改革以利于培养天才;他说我们要学习印度理工;他说大家都对食堂不满意我看为什么不引进麦当劳肯德基进校园啊?他甚至提出一个怪异理论,说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早年的中国留学生出国后都被视为天才,现在的出去以后表现就不行啊?这是因为汽油里面含铅,而铅对人的智力有损害,以前中国没那么多汽车所以年轻人智力水平高,现在美国开始重视环保了而中国汽车越来越多。。。所以我当校长要限制汽车进入校园。。。


  你可以想象这个报告会充满了欢声笑语,每个人都完全理解他说的意思。结果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说的实现了多少条呢?一条都没实现。


  这就叫"夜晚千条路,白天卖豆腐"。如果中央领导也像这位校长这么轻佻,可能早就下台了。所以不管实际的计划多么大胆,发表出来的政治报告一定是特别保守的,没有绝对把握的事情不能写。
  


  就算有了绝对把握有的也不能写。因为不能得罪人。你一上来就说我要这么改那么改,原来前任领导都做错了啊。所以你看六中全会的公报说,"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我们分析的时候对这样的话都可以略去不看。
  


  写报告的第三个限制是一定要全面。因为有人整天用"有没有"这种技术去看你的报告,一旦有什么方面没有说到,别人就以为你是不是政变啊?我国有些无聊的人逗别人家小孩,问你家你最喜欢谁,谁对你最好啊?这时候聪明的小孩一定会说我爸我妈我爷爷我奶奶我姥姥我姥爷我都喜欢,因为这是唯一"政治正确"的答案。考虑到这一点,报告里面类似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这样的话也都可以忽略了。
  


  还有一个考虑就是顺序问题,原则就是凡是排在后面的都不算数。比如邓小平理论说"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的实际意思就是前面两个: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什么呢?因为以前大家认为社会主义本质是公有制,邓小平的发现在于社会主义需要搞经济而不是阶级斗争,这就是邓理论所解决的问题。至于后面的"
消灭剥削"和"共同富裕",难道以前毛泽东说不要共同富裕么?完全是为了不得罪人。当然也有限制"改革先锋派"玩MBO不要太过分的意思,但那不是这番话的主题。
  


  根据这些删减原则,我们把公报中的"废话"(梁大牙语)都去掉,剩下的就是领导意图了。
  
  六中全会公报精华版: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到二0二0年。。。依法治国。。。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
  


  就这么多。我们的文字游戏也到此结束。但为了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我们必须像研究红楼梦一样结合当前国家的形势来"解读"。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人追求的是一种理想主义。为了社会主义的纯洁而全面公有化,为了反腐败的彻底干脆发动文化大革命。在那个时期有多少钱倒不特别重要。


  邓小平时代认为这么搞下去没有前途,没钱干什么都不行啊。所以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先把GDP整上去再说。这一时期的指导思想就是"效率优先"这四个字,所谓兼顾公平是给人看的。只要你能发展经济,怎么都行。其实在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历史上都存在这么一个"流氓致富"时期,也叫资本原始积累。有当强盗的,有坑蒙拐骗的,看看欧美那些国家的老百姓,现在一个个好像活雷锋,祖上谁也不是雷锋。


  发展到现在,毕竟中国老百姓经历过文革不像拉美国家人民让人欺负惯了的,再继续流氓致富不行了。黑老大们第一桶金拿到手,也该做正行了。
  


  六中全会的关键所在,就是标志着我国资本残酷原始积累流氓致富时代的终结。
  


  任何一个政治决定都是不同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目前对于中国往何处去,有两种"不正确"的意见。


  一种就是"西山会议"那一派,认为应该赶紧承认黑老大们的江湖地位,通过物权法把不义之财合法化,然后中国实行民主,像俄罗斯那样共产党下台让老大们来治理国家。这一派当然也怕社会"不和谐",怎么办呢干脆喂奶主义,让底层人民吃不饱饿不死也就行了。


  另外一种就是反思改革,认为改革开放导致这么多豺狼当道,本身就错了,干脆退出WTO,最好现在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
  


  正确的思路是什么呢,我赞同潘维郎咸平的意见,就是法制化。毛泽东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邓小平确定统一的市场体系,现在我们需要干的事情就是实行真正的法治。


  但是建立法制实现正义也有快慢两个套路。比如说可以马上实行军管,一个一个地清算财产,没主的就没收,大家先停下工作彻底整顿。这行不行呢?
  
  六中全会认为不行。因为五个字:"战略机遇期"。


  十六大报告提出二十世纪头二十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的战略机遇期,人民日报2004年有篇很受重视的文章叫做《再干一个二十年》,也说这个机遇。有人说你这八卦术数啊,怎么就非得20年呢?


  这个战略机遇期,说白了就是中国要在2020年以前从经济上通吃全世界,变成发达国家。加入WTO是个特别大的机遇,哪怕你再说冲击了国内产业也好,我们现在的外汇储备超过一万亿美元。想想当年为了换点外汇华国锋是怎么想的,他说干脆搞十个大庆。现在一般中国人自己可能还不觉得怎么样,外国人可是对中国非常害怕。《世界是平的》这本书现在国内也出版了,其中把中国比喻成狮子
正在通吃西方的战略产业。中国正在从低端到高端一个一个地占领世界市场,预计到 2020年中国就会成一个经济无敌的发达国家。这种时候怎么能停下来不干呢?


  有人可能说我知道舒淇现在做正行了,可是她当年拍的三级片害我没考上大学,难道这个仇就不报了么?同学,谁让她有票房号召力呢?如果现在把大小企业老总们一个一个彻查,谁去帮我们占领世界市场?


  所以说等2020年吧。到时候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开始减速,再加上没有网络高科技板块之类的拉动概念,中国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就要对国内国外的某些人和某些国家出手了。没看见现在香港廉政公署还在查1970年代的案子么?
  
  
  
  现在我就把所有东西总结在一起,给出一个六中全会报告的通俗版:
  


  改革开放的过去三十年基本上是一个流氓致富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当时为了效率我们只好牺牲公平。现在资本已经积累得差不多,该讲游戏规则了。从现在开始政府的角色转变为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那些特殊利益集团,必须消除。人民的权益必须维护,重点是利益的分配,得让老百姓获得实惠,医疗保险什么的要在 2020年以前建立好。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法制社会,依法治国。为此我们要建立一系列的法律和制度。当然也要讲民主,不过不是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对党内,我们的思路就是党内民主加监督机制。


  也就是说从现在到2020年,是中国社会各方面从流氓化走向正规化的时期。在此时期党很重要,哪个官员不想正规化,还打算像以前那样支持流氓,你就是党内不和谐,你下去。


  在这个过渡时期,2020年以前,因为正好赶上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临阵杀将主军中不吉,黑老大们以前的第一桶金怎么来的,可以暂时不清算,不搞运动。但是你必须赶紧转型做正行,转慢了也不行。


  在此期间中国主要关心在经济上通吃世界,所以日本啊印尼这些国家暂时也不去处理,提出的口号叫做"和谐世界"。
  
  一句话,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我相信六中全会在历史的关键时期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以后我们再骂政府,需要看看这个问题是六中以前的问题还是六中以后的问题。
  
  写的很仓促可能有些观点不对,大家多批评吧。

2006-10-13

非常想要这本书


一直以来我都想写一篇关于粗口脏话的文章,最早我的雄心壮志是写出一篇横贯东西,援引古今的文献,因为规模庞大,所以需要慢慢的收集资料,作长期准备。谁知道过了两个月左右,一个字还没写出来就看到了王小峰写了一篇《话说脏话 》,不由得意兴阑珊。文中提到有一位澳大利亚的语言学家鲁思?韦津利(Ruth Wajnryb)早在2004年就已经出版了一本书叫《脏话文化史》(Language Most Foul),对英语脏话进行学术研究,王小峰就是针对这本书的内容,对比了一下北方脏话,因此我想自己再横贯东西也没什么必要了。不过作为广东人,以粤语方言的博大精深,我应该还是可以写出一篇纵横南北的文章吧。


又一次可惜的是在我把想法付诸实践前,又看到了一本《广东话俗语字典》("A Dictionary of Cantonese Slang - The Language of Hong Kong Movies, Street Gang and City Life")。看了令狐补充的《一本牛逼辞典的诞生》的介绍,这是一部学术严谨,体例规范的的字典,收录了大量俗语俚语,连同粗口脏话,加上精准的英文释义,词条例句旁征博引大都来自香港的八卦周刊,暴力漫画,黑帮电影等等,可以说是极具文献参考价值。


令人吃惊的是,这个字典的两位作者Christopher Hutton和Kingsley Bolton都是在香港大学任教的外国语言学家,因此这本字典是"汉字词条、拉丁注音、英语释义给非华语人士阅读的",这样一本书居然由外国人写出,而且写得这么专业这么好,不能不说是可惜的。而且最早香港的出版商因为这本书内容粗鄙下流不愿出版,要拿到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出版,未免太悲哀了些。


其实粗口脏话成为禁忌,是因为它粗鄙下流,我也觉得从做人要得体的角度考虑,粗话不是什么时候场合都适合的。但人总不能老是板着脸,时时刻刻道貌岸然地挺着活得也太累了,总会有放松的时候,总会有气愤的时候,这个时候冒几句脏话又有什么大碍呢?除了某些有语言洁癖的人,谁又没有说过两句粗话呢?所谓"存在即合理",不能因为粗鄙下流就可以像鸵鸟一般不闻不见,假装当它不存在。更何况如此生猛有趣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怎么说都是有研究价值的。


懂一点广东话的,不妨看看下面几个词条:



  • 收皮sau peih: [to withdraw the skin] an insulting way of expressing contempt for someone, telling them to leave, etc., "piss off!", "screw you!"; "stop work!" (prison jargon).

  • 老? louh gei: level, class, status; rank in a triad society.

  • ??完唱 jiuh yuhn cheung: to boast about one's sexual experience after having sex with a woman.

  • 一国两制 Yat Gwok Leuhng Jai: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a massage parlour which offers both sexual services and ordinary massage.

  • 丢你卤味七彩鸳鸯臭化烂袋含脓流水大细左倾花柳大春袋呀 diu neih louh mei chat choi yun yeung faa laahn doi hahm lung laoh seui daaih sai bin jo king faa lauh daaih chun coi aa: [fuck your old roasted meat colourful pair of lovers getting smelly and rotten scrotum puss running water lop-sided leaning to the left syphilitic great big scrotum ]an obscene expression of extreme anger,a creative variant of "fucher your mother", diu neih louh mou 丢你老母(fmyy 58,9).

  • 顶你个肺 ding neih go fai: [to pierce your lung]an expression of irritation,aggression,suprise or amazement,"shit!","damn you!","sod you!"(a variant of diu neih louh mou 丢你老母)


是不是看完之后产生了一种不可遏制的想立即拥有一本的冲动呢?可惜要到香港去买,又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了。但愿有人能在网上分分享就好了,其实要是能有个UrbanDictionary这样的网站就好了,借助网民的力量来合力编写一部字典,肯定能收录得更多更全,像Wikipedia就是这么发展壮大起来的。


虽然这次写作计划又打了水漂,但是我还是不太甘心,最后就奉献一个收集来的笑话吧,出处好像是台湾:



话说江西省有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里面有一棵古树,非常有名。人称:"赣林老木!"


天气凉了

天气渐变的说法,我是很怀疑的,特别是天气的转凉,在我的记忆中分明都是在一个晚上完成的。以前碰上了这样的晚上,我总会想要记下这个日子,好在日后跟别人说,“瞧,×月×号之后一下子就冷了起来”。大概是这个想法太微不足道了,再加上我是个没有什么时间概念的人,从来没有这样跟别人说起过。

没有时间概念,不是说自己有不守时不按时交作业的陋习,而是说我的回忆总是记不住具体的时间。我想大概我的记忆的数据结构是一些分立储存的事件类,并没有按照时间轴索引的功能。比如说如果你问我某年干了些什么,我肯定是想不起来的,不是真的想不起来,而是事件太多太混杂,我无法确定和分辨它们发生的时间。我想我的记忆还是不差的,很小的时候发生的事情我都能有清晰的印象,但就是确定不了到底是发生在3岁还是5岁。长大之后,这种情况就更严重了,因为在我看来每天的生活都差不多,偶尔有些有意思的值得记住的事情发生,又都彼此孤立的散落在时间轴上,前后的坐标千篇一律而缺乏参照性,让我无法定位事件发生的时间。很早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上大学之后我决定通过记日记来标定坐标,由于定位明确,我成功地把每天的事情分成1、2、3条的流水账写进日记本。如此一本正经的写了两年,因为一个假期没有带日记本回家,长时间不写,就没有再坚持下去了。其实无论有没有日记,我的记忆对于时间仍然是一滩浆糊,有了日记只是便于以后查阅,并不能帮助记忆。《夺宝奇兵3之圣战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里肖恩?康纳利饰演的老琼斯博士刚逃离虎口,却又坚持要儿子去把日记本抢回来,小琼斯说,你自己写的难道不记得吗,他说,既然都写到日记本里了,还记它干甚。

前几天又是这样的一个瞬间转凉的晚上,虽然不是很明显,身在北京的人应该会同意天气确实凉了下来。这次碰上了,我想就不要放过了,应该把它记下来,免得再过几天,自己又要忘记了。这样的事情以前是发生过的,比如说暑假出去旅行回来,本来雄心壮志的要写一系列的游记文章,还专门为此新建了一个文章分类叫西行琐记,但是后来半途而废了,不是忘记了事情,而是忘记了感觉。其实感觉是如此之重要,是要大于内容的,不是说内容不重要,而是说如果你没感觉,有再好的内容也写不出来,还是什么都没有。这个道理我一开始不懂,所以有的时候有了灵感有了内容有了感觉要写出来的时候我都忍住了,总觉得应该再等等,等自己构思得比较成熟了,等自己想得比较全面了,等再收集更多的资料,等我有更多的时间再好好的组织一下,再写出来,那就比较完美了。世上并没有完美的东西,我也从来没有写出来过,如此这般浪费了很多好的内容。虽然我现在还是不承认放弃,我想总有一天我会写出来的,但是没了当时那种感觉,即使写出来了大概也是另一种东西罢。所以虽然过了几天,虽然记忆模糊了,我还是要记下来,天气凉了,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10月6日,傍晚的时候下了场小雨,天气不好看不见月亮,对于中秋节来说是比较扫兴的。除了没有月亮,并不妨碍我们过中秋,和往常一样。把家里寄来的两盒月饼,和同学分着吃掉,收到大量群发的祝福短信,我也回复说,“嗯,也祝你快乐”。表面上是和往常一样的,但是心情完全不同,当时心里面想的都是“巴黎!巴黎!”,报名截止日期近在眼前,什么都还没准备好,内心的焦虑无以言述,突然觉得这个世界仿佛与自己无关。无关是双向的,一种是世界对你无关了,一种是你对世界无关了。

人终归是和世界无关的,世界是如此之大,要攀上关系是很难的,每个人还是自己对于自己存在着的。李敖翻译John Donne的诗No man is an island,说
        没有人能自全, 
  没有人是孤岛, 
  每人都是大陆的一片, 
  要为本土应卯 
  那便是一块土地, 
  那便是一方海角, 
  那便是一座庄园, 
  不论是你的、还是朋友的, 
  一旦海水冲走, 
  欧洲就要变小。 
  任何人的死亡, 
  都是我的减少, 
  作为人类的一员, 
  我与生灵共老。 
  丧钟在为谁敲, 
  我本茫然不晓, 
  不为幽明永隔, 
  它正为你哀悼。
这只是一个人的胸怀和心境,并不是事实。即使一群人抱成团,对于广袤的世界而言,终究还只是孤岛,虽然稍大一点,也不是什么大陆。所谓抱成团,也不过是互相联系着罢了。但是这种联系是如此的脆弱,地址变了,手机丢了,上不了网了,都可能轻易的让人联络不到,一个人就好像真的消失了。但是好像消失,毕竟不是真的消失,被世界遗忘也不是世界末日。其实也并不需要拉拉杂杂的跟周围都扯上关系,抱得紧紧的,才能通过别人证明自己的存在,仿佛要在身上深深的打上某种时代的烙印,才能找到自己的归属感,找到自己的位置似的。

我很喜欢钢琴家Glenn Gould,曾经买过一本杨燕迪编的《孤独与超越:钢琴怪杰??古尔德传》,扉页上印着Glenn Gould的一段话
一个人可以在丰富自己时代的同时并不属于这个时代;他可以向所有时代述说,因为他不属于任何特定的时代。这是一种对个体主义的最终辩护。它声明,一个人可以创造自己的时间组合,拒绝接受时间规范所强加的任何限制。
Glenn Gould也就是这样一个人,我行我素,被视为怪才。人可以毫无惧色的与世界无关,可以不必依赖时代从而超越时代。同时,也并不妨碍他们感受这个世界的幽远与凉薄。

后来,月亮还是出来了。还好有人提醒:

来,出来看月亮。九年来最大最圆的月亮。

2006-10-12

长篇转载:危局上的城


高群书是电影《东京审判》的导演,下面转载的这篇的文章是他写的关于这部电影拍摄的记录,充满艰辛和无奈。电影如何另当别论,但如他所言



我只能说,我尽力了。
我在如此的危局之上,惨淡建了一座城。



能最后上映,已是非常不易的了。其中有一段高群书谈到电影如何通过经营主流题材的来救市,这让我想起昨天晚上看到崖小暖写的《漫画这个处女》,是他关于如何振兴国产漫画的想法,也提到了要把握主流题材的问题,而且他们说到的都是中日题材。现实的限制是如此之多,要在其中找寻自救的办法不是一件易事。


这篇文章发表在《读库0603》上,有意思的是下面转载的版本和 《读库》 上刊载的版本比起来要多一些内容,看来发表出来的还是作了删改的。




危局上的城――电影《东京审判》拍摄记

文/高群书 原载《读库0603》



电影对于我,只是一份工作,一次需要身心和全部智慧都绷紧的进攻,一次充盈着欢爱,情致,愉悦,酣畅的表达,一种混和着理智的锋刺和感性的昂扬热度的渲染。
虽无关乎神圣这样的字眼,但不应该是精神的秽物。
是在建一座城。
――题记



开始是一个轮回

以《东京审判》这样一个电影和这样一个近乎荒诞的方式开始我的电影之路,说实话,我心有不甘。

但你永远无法把握自己,你的一生总是被某些突如其来的偶然因素所左右。
有时候是一句话,一段感情,一次了无生趣的饭局,甚或一次无来由的蛊惑。
总之,在你还没有打完底色,画好唇线时。窗外有人喊,嗨,该你了。
于是匆匆上场。
当大幕在我面前一点一点拉开,我渴望听到喝彩,听到欢呼,甚至咒骂。
但我不想看到,那是一次危局之旅。

我和梅汝?的相遇绝对是天意,就像1998年我遇见了闻一多一样。
那次也是这样阴差阳错,先是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生产处主任李汀给我打电话问我有没有兴趣拍《闻一多》,那时候我正在筹备《嫂子》,就婉言拒绝。但之后一场灾难不期而至,灾难过后我集中精力蜗居在左家庄中央歌剧舞剧院的一间单身宿舍养伤,每天晚上在满楼道的花腔男女高音的免费伴奏下成宿打麻将。
基本上无所事事。
1998年12月24日,我再次接到李汀的电话,问我现在是否还有兴趣拍《闻一多》,我当即答应。
原来,这个由陆天明编剧的剧本在一系列的著名导演处辗转数月后,李汀还是觉得我这个中文系新闻专业出身的业余导演更合适一点。
而在此之前,我拍过的最长的戏是五集。
后来我竟然觉得那个灾难就是为了让我能和闻一多相遇而设置的。

而这一次同样如此,在许多著名导演手里晃荡了一圈之后,一个叫《远东国际大审判》的电影剧本毫无征兆的来到了我的面前。
难道我真的听到了命运的敲门声?
这一切都有点象那部Milcho Manchevski1994年获了威尼斯影展金狮奖的电影《暴雨将至》。

仅仅用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样的俗话来定性这次奇遇是愚蠢的。
在你有了一个目标后,不要去煞有介事的规划时间表,只管做好准备,等待上场。

就这样,我的电影开场了,虽然那时还无法预料在我面前铺开的是怎样一条道路。


一个叫梅汝?的人在1946年的往事


2005年,北京。
夏季照例是转瞬即至。对我来说,这将是个糟糕的年份。
先是在长春,一个叫《父亲》的电视剧,因为世道人心的悲凉莫测,我把它停了。
经过一番闪转腾挪,我监制的另一部戏匆匆上马,一个诡异的悬疑剧。我长出了一口气。

这时,我接到郑欣的电话。
这是2005年四月份的一天,郑欣打来电话,问我有没有兴趣拍一个电影。我问什么电影?郑欣说一个主旋律的题材,好像是审判二战战犯的。我说剧本怎样?郑欣说你看看再说吧。
第二天郑欣送来剧本。郑欣说尽快看,对方很着急。
剧本叫《远东国际大审判》,关于1946年中国政府参与东京审判的题材。是以中国法官梅汝?为主角的。
当时我对梅汝?基本上一无所知。
我迅速上网搜索了一下梅汝?的名字,吓了一跳。
这是一个象极了闻一多的人物,若干年前,我为央视拍电视剧《闻一多》时,曾经这样写道:闻一多是我们这个时代难以企及的人物。
梅汝?更是。
闻一多的骨头最硬,朱自清的胃最硬,而梅汝?的肩膀最硬。所谓铁肩担道义啊。
在拍摄《闻一多》时,我沿着闻一多的生命轨迹查阅了他的一生,尤其是从清华到西南联大,从北京到昆明,那个时代的文化名人,即使是潘光旦这样致力于强国优种的社会学家和优生学家,因为和闻一多私交甚密的缘故,我也约略知道其大致生平,其他如李四光,朱自清,罗隆基等,我也是在那个时候才知道了名字之外的许多事情。当时梅姓学者,好像只有清华校长梅贻琦。而梅汝?的名字很陌生。
后来上网仔细搜索才发现,他是在随南开大学迁往昆明途径重庆时,被时任教育次长兼国立政治大学校长顾毓?先生截下来,就地担任了该校的法律系教授,一直在重庆。
关于梅汝?的生平介绍主要集中在东京审判时的所作所为,但也很笼统,比较详尽的是梅汝?自己写的半本东京日记,和一本写了一半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历史是一片海。
一旦成为历史,一个大人物所占的地盘并不一定比韦小宝这样的无赖良民更多一些。
所以,我从来不相信历史的公正性。历史和现实一样,不张扬的人总是会湮没在人们庸俗而短见的注意力之后,哪怕是梅汝?这样一个气节贡献兼俱的法学家。

梅汝?的情况还算特例,因为他最辉煌的时候是国民政府的派遣法官,而不是目前的执政党共产党。这样想来,他被历史忽略也就情有可原了。
政治,也是左右历史的必然因素。
不知道梅汝?先生在东京面对法庭上28名战犯时,在审判结束后拒绝了国民政府授予的司法部长的头衔辗转从香港回到大陆时有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被历史语焉不详吗?

据记载:1948年12月国民党政府公布梅汝?为行政院委员兼司法部长,他拒绝去南京赴任履新。1949年6月南京、上海相继解放后,他由东京设法抵香港与中共驻港代表清华校友乔冠华取得联系,秘密由港赴京。抵京第三天,便应邀出席了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的成立大会,周恩来在会上介绍:"今天参加这个会的,还有刚从香港回来的梅汝?先生,他为人民办了件大好事,为国家争了光,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他。"

但实际上就连我这样一个伪读书人对梅汝?也知之寥寥,更不用说全国人民还有几个人能记起梅汝?。
更何况,我们所处这样一个繁花似锦的娱乐时代呢?
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件事,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讲,我们都有理由从历史的逼仄缝隙中,将之显现放大。
这不是责任,而是愧疚。
梅汝?照出了我的无知和虚妄。

我知道,我首先面临的是沙里澄金的艰难跋涉。
但也许不为人广知,才更有发现的意义和乐趣。
好在梅汝?有一句话使我豁然开朗。
梅汝?说:"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那时候可以依赖的只有那本梅汝?日记的片断和一个叫《丧钟为谁而鸣》的纪录片。

一直以来我想我的第一部电影肯定是个主流片,这可能是我一直没有把电影看的象别人那么神圣的缘故。
中国电影至今不甚了了的原因我认为更多的是因为电影产业结构的残缺导致,中国电影一直象一个只有四肢没有躯干的怪物一样,因为畸形的四肢肿大让人似乎以为身体已经长大,等看清全貌后便又以为所有的人都只有四肢没有躯干,由此导致人们对整个中国电影的失望。

非典时期我买了张平的《十面埋伏》,后来又买了海岩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的电影版权,为的就是做主流片的打算。
说句大话,我想扳过中国电影这一局。
中国电影不应该只有创下票房奇迹后恶评如潮的鸿篇巨制和崽卖爷田不心疼的所谓艺术片,中国电影的根本出路在于主流片市场的良性培养。
我知道这会让很多人不舒服,也会导致很多大师或准大师的不快和嘲弄。

梅汝?。东京审判。主流片。那是那几天大脑里萦回不去的关键词。


饭局决定上层建筑

但接下来的事情不是当即动手,而是出席饭局。

在随后的几次饭局上,我见了与此片有关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决策者,投资者,拉赞助者,艺术总监,编剧,领导。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这些人在过去的一年里忙碌着,直到也在一次饭局上遇到了湖北沙隆达集团副总裁郑天华。
郑天华的进入使这个差点再次成了一个宏大正义的美丽童话没有停留在某些人的嘴皮子上。

我感觉到了信任和轻慢,甚至不屑,或许还有不以为然,但这些我都并不在意,因为,在这个讲究资历或建树的专业电影圈子,我毕竟只是个业余的电视导演。
我也相信这些人的忧虑根本不是出于负责,而是害怕自己利益和把控力的失去。
千万不要相信那些专家,中国的许多事情就是怀在这些伪专家身上,比如那些伪科学的发明,哪个不是受了专家的鼓励而隆重推出的。只是一旦失败,那些专家都会比始作俑者更会推卸责任而已。
实际上,越是所谓的圈外人越看重自己的直觉以及事物的规律性判断。

郑天华进来后就提出找一个年轻点的导演,他们就找到中国合拍公司前老总郑全刚先生,让郑先生帮助找导演,郑先生就想到了我。

我至今清楚地记着和《远东国际大审判》的制片人制片人,制片主任牛刚见面的情景,那是在郑全刚办公室,他们是后来的。
制片人问我有什么要求,我说稿酬我不谈,你们说多少就是多少,我来拍这个电影不是为挣钱来的,要挣钱我还是拍电视剧。我只有两个要求,一是剧本可不可以改?二是资金到底有多少可以落实?有多少不要紧,关键是可以确定多少。如果这两点不能答应,我宁可不拍。我一直在准备着做电影,这个电影我想拍,但不是非拍不可。
说实话,在这年头,电影投资是个很让人头疼的事情,详情不说大家也都知道。
制片人很痛快地答应了,说我们这个电影是国家"双重"影片,特事特办。一切由他负责。
在此之前,因为受各种媒体消息的影响我一直对电影审查视若畏途,在我的印象里,许多片子都是因为导演改了剧本导致最后审查通不过。制片人的承诺让我放下心来。
当时制片人给我的感觉有点吹牛,但这样的人电影圈太常见了,很多时候也是这些能吹牛的人才能把资金拉来。实际上中国很多大片都是这些人做成的。
在电影圈,吹牛不是罪,把牛皮吹破了才是罪。

第一次见面双方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制片人当场拍板说这次终于找对人了。
晚上郑先生给我打电话说投资商要见我。

第二天我见到了电影的真正投资商郑天华。
这是个儒雅谦逊的人,一眼望去就是一个很有安全感的男人,和制片人恰好截然相反。
饭局设在浪淘沙,我再次先到。
这次饭局主要解决的就是我的资格认证问题,说实话,我一直还算是个心高气傲的人,尤其看不得对我的不信任,但事已至此,我也没必要拂袖而去,并且老郑对我很客气,见面就说很喜欢《征服》。这种恭维永远受用。
我对电影和这个片子的阐述让老郑打消了对一个没拍过电影的业余电视剧导演的疑虑。别人打没打消我不知道。估计都没打消。
然后就问我能不能保证在8.15之前上映,我说这没什么能不能的,只要条件充足,方案合适就行,我举了《老鼠爱上猫》十二天拍完,金基德的《撒玛利亚女孩》十八天拍完的例子,说明电影并不那么可怕,我也不明白中国为什么总把电影搞的那么神秘,香港电影和韩国电影就没那么玄乎,把电影搞的如此神秘的人都是在故作姿态,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不同凡响而已。
我还阐述了一个谬论,就是电视剧比电影难拍,一个导演把电影拍好不是本事,把电视剧拍好才叫本事,这种说法让在座的诸位有点吃惊。
一个投资600万的电影,拍摄周期假如是六十天,而长度只有不到三集的量;而一个二十集的电视剧中等投资也是600万,拍摄周期也是六十天左右,而完成的长度却是六个电影的量,每天的工作强度和密度都大大超过电影,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拍出的电视剧还能让全国人民目瞪口呆,难度当然要大了。何况电影只要把人忽悠进电影院,观众花了钱,又在一个黑乎乎的环境里面对着硕大的音响暴劲的银幕,稍微好看就能把人吸引住,种种优良条件都是你无暇去为一些瑕疵而拂袖而去,除非实在糟糕或失准。而电视剧的观看环境是客厅,干扰的因素巨多,比如电话响了,敲门声响了,孩子哭了,老婆闹了,一个电视剧导演必须和如此多的不利因素斗智斗勇才能把观众按在沙发上,何其难啊!更何况电视台又会经常想出一些类似超级女生这样的恶招,这些都是在考验一个电视剧导演见招拆招能力。
我经常说电视剧是一次马拉松式的精力充沛智慧倍出的泡妞过程,而电影是一次做爱过程。
把这两招参透了,无论电视剧还是电影,都会无往而不胜。个中真谛,难以言传身教。
我的一番演说不管是否真的让人信服,但起码没有反驳,主掌局面的郑天华挺高兴,连连敬酒。
但这次饭局给我的印象很糟糕,以我千里走江湖的经验我感觉里面玄机很深,但这也很正常,我主要担心的是资金,当然老郑也大略介绍了一下资金情况,大意是如有神助,他也是刚刚进入,感觉今年的形势利于此片拍摄,反法西斯胜利六十周年纪念,何况又找到了高导这样的高人。宾主频频举杯,气氛相当热烈。
那时候我只能倚靠网络来清晰我对梅汝?和东京审判的认识。
我先在网上查了沙隆达集团的背景,网上资料证实老郑所言不虚,然后就主攻东京审判背景资料,那天最大的收获是查到了中央电视台拍的纪录片《丧钟为谁而鸣》,我赶忙打电话给老郑,让他派人去买光碟。
我在上网的同时我心里大致形成了基本剧作方案,就是我后来在导演阐述中说的:
"《东京审判》将探索主流电影类型的创作和运作模式。
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成熟与否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是否有稳定的以主流片为主的产业结构。
比如美国,比如韩国,比如泰国。
仅仅有艺术电影的国家的电影市场一定是困顿和不完整的。也一定是幼稚和偏狭的。因为靠艺术电影撬动业已冻结的电影市场肯定力不从心。
电影救市,必须始于主流电影。
主流电影的一个根本形式就是循规律而动,但这和循规蹈矩无关,而是说必须依照主流电影的规律,强力放大类型片应该具有的类型因素。

从具体样式上,《东京审判》将以纪录片的诗化叙述样式来起承转合并强化背景情境力量,在凸现强化历史真实感的同时,渐渐过渡;以近乎舞台式的强烈对峙和冲突为故事核心,次第爆发,层层第进,推动故事渐入佳境,并最后导致高潮;而中间兼以情感剧情片结构的复线来填补和扩张故事中人物命运,透过拓展大审判事件的外延而将军国主义对具体个人的戕害和对日本社会的荼毒的主题深化,使警醒的意义更加深远。"
也就是说,我想把场景高度简化,集中在法庭这样一个特殊意味的舞台,因为法庭是日本陆军军部礼堂改建的,战时军国首脑们以此作为太平洋战争的中枢,极尽耀武扬威,但物是人非,顷刻之间同样一群人却成了抖抖嗦嗦的阶下囚,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啊。何况也契合此片风格和剧情要求。
当这个想法成熟后我才心里真正有了底,即使这次拍不成,我自己找钱也可以拍成此片,对于拍电影,我历来没有担心过资金问题,我在电视剧行当的良好人脉足以解决电影资金。
未雨绸缪,许多无意中种下的种子,一旦偶遇甘霖,就会自然萌芽。这是我的人生信条。


主流片的非主流运作方式

人的怀旧总是有道理甚至实用的。

我一直对这个圈子抱有戒心,这是我这么多年来在这个江湖里混来混去的严重心得,并且每每被我言中。
我还是决定找一些和我合作过的人一起做,因为我知道,第一次做电影,以我的性格,肯定会得罪不少人,当然也会因为陌生露一些怯,比如我根本弄不清电影镜头的焦距,弄不清出电影胶片的型号,但也就是这些,除此之外,我看不出电影和电视剧的其他区别。
我始终认为,电影和电视剧的区别是在认识上,而不是技术上。

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电影的特殊要求,如果按照常规的运作方式,显然有点缘木求鱼,起码也是文不对题。
在中国,我们也已经开始声讨人 治,但其实这实在是不负责任的姿态炫耀,或者是一厢情愿的臆想。中国没有经历资笨主义社会训练的一个根本恶果就是缺乏职业精神。包括技术层面的和心理层面的。好逸恶劳似乎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通常心理。
在一个一点也没有经历过民猪洗礼的国度里妄求民猪只能是有害无益。
民猪决策除了浪费时间和精力外,我看不出对事情有什么帮助。太多的人急于表达,但有多少人真正思考或调查研究呢?
我的经验就是让少数人说话,多数人干活。必须强调个人意志的力量。
一切以我为中心,严格贯彻导演绝对中心论。必须用一种绝对权威的非主流方式来运作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特殊要求的主流片。
这是危险的,但也是有效的。

我告诉制片人制片人,一切必须按照我说的落实。毋庸置疑。
我制定了一个工作计划,包括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和倒计时工作表,我把它贴在书桌的上方,每天晚上把第二天必须落实的事情写在上面,以便跟进各部门的工作进度。
我把给我写了一年《十面埋伏》的胡坤扯了进来帮我弄剧本,条件就是《十面埋伏》可以再次延期,胡老师当时心有不愿,这种费力不讨好也不挣钱的傻毙事没有人愿意干,但他没有拒绝,后来他说他知道我不会轻易向他张口的,一旦张口,肯定就是山穷水尽了。
这个电影,胡老师是我最感激的朋友之一,也是后来跟着我在审片后一起泪流满面然后又三个人喝了二斤二锅头的白脸汉子。
胡老师,单字坤,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90级毕业,因在徐静蕾的《我和爸爸》里饰演一个刁钻刻薄的湖南小赤佬而击败张国立孙海英等腕级演员斩获华语传媒大奖最佳男配角。
然后我又把跟我拍过《征服》的美工杨浩雨拉了进来,彼时他已经上了王小列的一部大戏,做了很多工作才得以加盟。
电影的真正开始是在这两个人进来以后。首先进组的几个人说实话电影经验都不多,但好处就是不讲价钱,积极性高。
我在门上贴了个纸条,"有事集中来谈,禁止闲谈",用了三天时间拉出了大纲,制片部门和美工部门开始工作。
在拉大纲的时候,我把场景集中在了法庭,酒馆,街道,家里四个地方。
机缘巧合的是,在接这个片子前,朱宏嘉有一次请我吃日本料理,发现女人街的一个日本料理店很有日本本土风格,并且乡间感很强。我就让美工去看,美工回来也很满意,但因为实际空间不够开阔,没有机位,就决定在北影摄影棚搭景。第一个场景解决掉,按时开机没问题了。

开始初定的梅汝?人选是梁家辉,肖南人选是金城武,因为剧情要求肖南必须会日语,而金城武有日本血统,香港一个电影界的女大佬在帮助联系二人,这时传来的消息很不乐观,梁家辉因为排话剧一年不接电影,金城武也没时间。于是我就再次想起刘松仁。
刘松仁1998年和我合作过《闻一多》,关系处的不错,此时刘松仁正在无线的一个古装戏上,我对他说你必须来,这是国家大事,不许推辞。像你这样流落在外的人才必须为国家做贡献。
刘松仁说和制片方谈谈,不敢确定,因为已经正在拍了,明天给回话。后来剧组成了乱局后刘松仁很后悔,用梅汝?的一句台词"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文不对题的表达对我的不满,说我骗他来的。
刘松仁拍完最后一个镜头时已经是某一天的凌晨了,他匆匆和我拥抱,两人眼里都泪光闪烁。那天刘松仁匆匆赶往机场离去,当天晚上到达焦作,继续拍摄那部古装戏。
那时,我已经成了投资人,尚欠他大部分稿酬未付。
在停机那天下午,我借的钱全部到达,回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把欠他的酬金打到了他的卡上。

徐嘉暄联合了另一个台湾经纪人一起找演员,因为离开机没几天了,大部分演员还没落实,二人就自费飞到香港坐镇挨个和港台演员谈,当时忠日系很是紧张,黄秋生很犹豫,别的演员也很担心会影响日本市场,一些大牌就干脆拒绝了。
当时的条件是:1、会两种以上语言。2、气质年龄合适。3、有一定的市场号召力。4、迅速签约,同时进组。5、不在乎失去日本市场。6、价钱合适,不能超预算。这样算来,能确定的演员就很少了。那几天几乎天天到晚上三点二人还在约演员谈。
这样,终于定了谢君豪,林熙蕾,曾江,朱孝天和曾志伟是最后关头我才下了决心。
确定英达很巧合,我在看资料时,忽然发现英达和倪征燠长得很像,给英达一说,英达说我也听说我们俩很像,就让我赶紧把纪录片的碟快递过去。英达看完碟后问了一下时间就答应了。
我和英达几年前就合作过。在正式拍摄时,胖子英达热的汗流如注,连连咒我,说又上你的当了,这叫什么英语?我说你可是留过洋的。英达说但没学过法律啊,这些台词相当于英语里的文言文,还是法律专业的文言文,念下来都吃力,还得背词。还这么热。
当时法庭里的气温几乎达到了四十多度。
我只能哈哈一笑,离他远点。有一天梁欢来看他,看见此情此景,心疼的差点怒了,但看在我的《征服》的面子上,没说出什么话来,只是脸色很不好看。我打了个招呼赶紧找了个借口躲开了。
英达给我说,梁欢很喜欢《征服》。
后来我想,拍一部好片子多实惠啊。
这种极其功利的卑鄙想法激励着我试图把每一部片子拍好,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

对于美国演员制片人开始说他当时拍《毛泽东与斯诺》的时候用过一个,是美国一个电台的主持人,很便宜,我看了照片,太年轻。
我想起李欣在纽约读书,好像毕业后在一个电影公司工作,就给李欣打了一个电话,李欣很乐意帮忙。
李欣是北京电影学院92级表演系毕业的,未出国时是北京配音圈子的腕级人物,《天堂电影院》里的小沙瓦托就是她配的音,《卧虎藏龙》发哥的国语也是跟着李欣的录音磁带学的。很快李欣就找到了一家演员经纪公司,李欣又对经纪公司推荐的演员进行了面试,基本定下了六个人选。我选择了两个百老汇的资深演员,也演过不少电视剧的Daniel Albert Ziskie和John Henry Cox ,现在看来,这两个演员找对了,这得感谢演员出身的李欣。

我生性是个严酷的工作狂热分子,一般职员在我手下不死也得脱层皮,工作人员在梦里梦见我骂人是很正常的事情。
因为是第一次拍电影,我变得更是如更年期的半老女人一样难伺候,先是北影厂的服装因为屡屡和我在服装质地甚至颜色细节上冲突,无法忍受我的暴躁,拂袖离去,后来临开机时才把八一厂的刘晓莉叫来顶上阵去,刘晓莉在这部戏里受了很多委屈,但这些和我无关。很对不起她。
化妆造型是中戏的化妆老师刘红曼。刘红曼是个很靠谱的女人,一段时间也是中戏男生的偶像。她在这部戏就不仅仅是受委屈了,但她没有给我发过一句牢骚,这样的女人谁娶回家是谁的幸福。
刘老师原本是《天地英雄》的化妆设计,但没等开机就退出了。这次刘老师坚持到了最后,在剧组人心浮动的时候,只有她和美工杨浩雨两人坚信我不会办出不靠谱的事情,一句怨言也没提过。

就这样,以我为主的一群准电影工作者在一种热情洋溢但颇带荒诞色彩的喧闹中一步步走向了开机的日子。


日本人、美国人和中国人

对于发生在1946年的东京审判,我们国家可以参阅的资料非常匮乏,仅有的一点也散乱在全国各地。
我工作室的策划张晓燕毕业于南京师大中文系,她第一次看了剧本后很不屑地说老高你怎么会拍这样一个戏。我告诉她说,关键问题不是你看到了什么,而是你想干什么?于是她开始拿好莱坞的事情来吓唬我,我告诉她,好莱坞的结果以及规律是牛毙的,但如果按照好莱坞的做法在中国拍电影,我敢保证既不好莱坞也不中国。橘生淮北为橘,生淮南则为枳。
虽不敢苟同我的谬论,但一副书生气的张晓燕还是开始了搜集资料的繁杂工作。在国图除了找到一些有关溥仪的资料外,其他甚少,那时候真是感叹我们国家图书馆的无知,偌大一个动辄号称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居然连与自己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事件资料如此寥寥,真不知我们的文化人们都在干什么?
张晓燕动用了自己的同学关系,终于历时一个月把关于这次审判的美国人的著作,中国人大而化之的学术研究,前酥连的纪实著作,以及日本人自己写的学术性著作和纪实作品找到,这其中对我最有帮助的是《日本记者团亲历记》,几乎记录下了当时庭审的所有精彩对话和当时东京民众对审判的反应。而别的,只是对主题的把握和法律程序给予了规划。前苏联的记述基本上充斥着政治标签化的曲解,不敢为凭。
那段时间就是把这些书读完也得起码一个月的时间,遑论写剧本。但我和胡老师都做到了。

在一次和梅汝?儿子梅小?见面时,我对梅小?说,我们不应该拍梅汝?传,而应该把表现中心放在整个审判上,是有梅汝?参加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主导审判结果的东京审判,必须符合历史真实和法律真实,片子出来不能被人怀疑这是一场由梅汝?作主的审判,我们的电影往往为了三突出而死乞白列把镜头集中在一号主人公身上,把一个重大的事件让观众误解为个人行为。再者,片子不能让日本人置疑历史真实和法律真实,无论程序还是态度。梅小?同意了我的观点。

一定程度上,梅汝?的日记让我清晰了梅汝?1946年的心绪,《丧钟为谁而鸣》让我大致了解了这次审判的整个过程,而《日本记者团亲历记》让我抓住了一些细节和对话。

这次审判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为美国人主导,是美式政治格局的平衡和美式民猪政治理念的普及,但就法律程序而言,真的是堪称二十世纪最公正的审判。
美锅人的大国沙纹主义鄙陋无疑地在天黄问题上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了日本自此之后的民猪模式和国体定位。
在审判时,日本辩护团提出不懂英语和英美法系的审判程序,要求盟军总部配备相关律师,一些美军律师后来成了站犯辩护团的律师,这些律师根本就不把同样是律师出身的国际检察局局长季南放在眼里,经常在法庭上大吵大闹,放肆之极;甚至有一次竟然公开置疑对东条英急的审判,声称因为盟军对东京的轰炸造成数万日本评民死亡,更不用说那两颗名字叫"小男孩"的原字弹了,应该判美君最高统帅的战争罪,矛头直指当时的美国总筒杜鲁门。
这一通折腾的结果是该律师被驱逐出法庭。
在这次审判中,经常发生美君配备的律师被驱出法庭的事情。因为美君律师太不把自己当外人看了,在法庭上恣意妄为。而日本律师乐得躲在背后,让高大莽撞的美君律师当出头鸟。
日本人阴着,美国人狂着,一唱一和,极为精彩。

刚到日本时,梅汝?曾经对美军军节youxing时看到的日本民众态度颇为诧异,可能他想象的应该是日本人民对占领君的群情激愤或者暗含杀机。
梅汝?在日记里写道:那些观看youxing的日本人脸上一点不满或者愤怒都没有,相反都是若无其事或者淡漠。要不是自哀不暇,就是卧薪尝胆。
梅汝?在日记里很奇怪战争时期,天黄一声令下,平时温文尔雅的人只要一上战场,都成了毫无理性的杀人机器。但一旦天黄宣布投降,又都成了相顾漠然的顺民。

梅汝?在另一天的日记里还写道:今天早上我刚读了《时报》上转载美国一个著名政论家和远冬问题专家拉铁摩尔的文章,他警告美国人说,如果对日本的管制不得法,日本不出几年在工业上就会再次独霸和操纵远冬,而象中国朝鲜菲律宾这样工业都比较幼稚的国家,根本都没有和日本竞争的可能。他相信日本在装穷装苦,其实国民营养比起上海北京或朝鲜的国民壮健的多。他主张盟君应该禁止向日本输出原料,否则凭日本深厚的工业根底,很快就会死灰复燃,置中国于不利地位。我认为我们也应该大声疾呼,使盟君管制方针不至于助纣为虐,养虎遗患。
1946年梅汝?的忧虑目前已经成为了现实。

在我们开始选演员时,恰逢忠日关系剑拔弩张,日本右yi冲击中国驻大阪领是管事件就是在那时发生的,我们的日语翻译是个日籍中国姑娘,据她说日本本国人对中国目前很担忧,她的妈妈就常打电话告诉她不要出门,出门千万不要说自己是日本人。
这种世道背景给我们选演员时带来忧虑,孰料实际结果却大相径庭。
比起香港演员的犹豫,日本演员非常痛快地答应了来中国演出一部审判至今牌位还放在靖锅申社的本国站犯的电影,除了价钱,没有提出任何带有情绪性或政治瑟菜的托词。
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是来工作,而不是来咒骂侮辱自己的前辈的。
在我们最担忧的问题上,日本演员再次相顾漠然。
并且在拍摄期间,日本演员也表现了大合民族的忍功和职业精神。

我们搭建在小汤山的法庭是严格按照东京审判的原法庭1:1的比例原样复原的,因为时间太紧,我们在进入法庭拍摄时置景工晚上刚刚刷完漆,里面气味浓烈,难以支持。中国人,美国人,欧洲人,俄罗斯人只要一喊停,马上蜂拥而出。这时候只见五个日本演员直直坐着,一动不动,直到我让翻译告诉他们可以休息了才离开座位。

而养尊处优的美国人就一点也不愿意让自己委屈,有一次摄影在棚里放烟,浓烈的味道让扮演季南的John Henry Cox很不快,于是干脆拒绝拍摄,理由是不能为了工作危及自己的生命。制片主任做工作说成龙拍戏也放烟,但John Henry Cox死活不干,那天群众演员最多,后来我遭到诟病说一个镜头花了四万块钱。
一直到所有的外籍演员都以各种方式表达不满后,John Henry Cox才勉强同意上场。
他绝对不同意为了工作委屈自己。

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也表现了美国人的可爱。
在快拍完法庭时,还是John Henry Cox突然提出加薪,并且提高一倍,否则不拍了。这是中国演员常使的很有杀伤力的招数,至今我都不知道这两个从来都没有来过中国的美国人怎么想出的。制片主任,翻译轮番做工作,John Henry Cox依然是死活不干。
那时我已经自己拿钱垫上维持拍摄。
但第二天我一到现场就发现John Henry Cox来了,并且衣冠楚楚。翻译跑过来对我说,John Henry Cox让她给我说,到今天为止,他才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真正生活在摄制组里,从此他什么条件也不再提,一定努力工作。
我很诧异,翻译悄声告诉我说她昨天晚上实在忍不住了,就告诉他说现在是导演自己掏钱在拍,John Henry Cox的态度立马改变。
那天是John Henry Cox的重场戏,也是季南最后的阐述,John Henry Cox精神饱满,声若洪钟,眼含热泪,慷慨陈辞,指斥战犯,一镜拍完,英达带头鼓掌,全场掌声雷鸣。
那场戏在中国大陆,真的找不出第二个能如此具有震撼力的演员来,而John Henry Cox只是纽约百老汇的戏剧演员,虽演过不少电视剧,但在好莱坞,也就是演过几个配角。
我相信连北京人艺这样的老牌剧团也没有一个演员能做到。

而中国演员的表现就实在让人心寒和丢人现眼了。
法庭戏拍完的当天,那些扮演日笨站犯的京剧团老艺人们齐齐聚到剧组等着领钱,那时候投资商岳路已经几乎弹尽粮绝,每天四处找朋友借钱,岳路对这些老艺人们说实在太晚了,明天再发,一个老艺人突然拿头撞墙,声称今天不给钱就撞死在岳路面前。我来劝解,一群老艺人又开始围攻我。
艺人围攻导演几乎是我进入这个行当第一次见到。
那天晚上,岳路四处筹借,终于把那些老艺人的钱发了。
其实,每个老艺人的酬金只差几百块钱没付。


我发誓 拍完最后一个镜头

这是中国电影不能不说的疼痛。
一个偶然事件引发的一连串必然结果。

记不住是哪一天,好日子一下就结束了。
也就是说,资金断档了。
因为制片人的九江公司一分钱都没有投入,在按照合同应该拿钱时,制片人没拿来钱。真正的投资商郑天华和后来加入的岳路甚至说只要制片人拿五十万进来,他们就继续投资,否则,停止投资。
话虽这样说,其实每天的花销还是老岳四处筹借,直到把我拉进来和他们一起成了投资人。
资金断档不怕,但你不能跑啊,将近一百口子人张着大口要钱呢!
但制片人还是跑了。因为他在淮安的债主带人逼债来了。于是他便用一种很无赖的方式把所有人逼上一条绝路,然后自己躲起来了。
可能他当时的心理是反正我一分钱没出,你们偷了钱,付出了心血,你们肯定会心疼的。他也在这么多日子的交往中看出了我是个什么样的人,知道天塌下来来肯定会有人顶。
说实话,那时候我也想洗洗睡,我只是个打工的,我跑了,可能有人会讪笑,但没人能指责我什么。
实际上,可能剧组大家都无所谓,因为当时工作人员已经拿到了二期的钱,并且除却电影夭折这个因素外,单就收入而言,可能还很合适。
其实,大部分的工作人员是不在乎片子怎样的,主要目的还是挣钱养家户口。

但投资商郑天华和岳路撑不住了,两个将近五十,从来没有接触过所谓的充满骗局和玄机的娱乐圈的老实人哪里知道这里的水有多深,二人相继病倒,除了每天磨叨恳求让我出面找钱接拍之外,每天来回重复的的一句话就是跳楼。
我们所有人都可以撒丫子滚蛋,也可以一辈子永远不见这两个人,但这两个人呢,他们会怎样收拾这个我们电影人给人家挖掘的这个大泥坑呢?他们怎样面对公司董事会的质询?怎样面对那些债主?
他们不是有钱人,甚至可以说,他们二人的所有私人资产加起来都没我一个人多。
他们最后剩下的只是几十本样片,两手空空,如何交代?
充满骗局和玄机的娱乐圈啊!!!
我们伟大的国产电影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根本不是所谓的体制问题。


我无法抗拒这两个人的苦苦哀求,无法抗拒对拍摄心血的依恋,无法抵御这个片子最后的诱惑。
终于,我接着拍了。

2005年夏天,出奇的热。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要把最后一个镜头拍完。拍完之后,扭头就走。我做到了。

我开始四处借钱,先是一个口气很大的投资商答应以购买我正在拍摄的电视剧版权为条件,我也答应接下来给他们公司拍一个电视剧,但对方把合同发过来时我差点气炸了,整个就是趁火打劫,三百万几乎买走我三十集电视剧全国一半的地区版权。我怒发冲冠,当即拒绝。
最后南京的中天龙和上海的三好广告借给了我钱,甚至南京连合同都没签。
在一个阳光很好的下午,在北影摄影棚,我拍完了最后一个镜头,掉头就走。
出了摄影棚,苏新,老岳和会计等在外面。
他们刚刚从银行取来我向朋友借的现金,我叮嘱苏新和老岳按照制片主任昨天晚上拟好的单子给大家发酬金,然后就上了汽车。

这一刻,我的眼泪掉了下来。

如此艰难绝伦的拍摄过程,我一直撑着,只有两次差点掉下眼泪。
一次是朱孝天知道后面的资金全是我借来的时,跑到我跟前说,导演都借钱了,我们还能说什么。
我感动的差点流泪。
这时,几个港台演员已经超期十几天了,并且按照合同应该付的酬金一直没拿到,他们相信我不会欠他们钱,或者他们宁可相信。



第二次是在认敏大灰堂开闻发不会时,又是朱孝天,他在发言时说我眼见了这个电影的艰难,也眼见了坐在监视器后面的导演的艰辛和无奈。


要知道,在这种人人疑心疑鬼的时候,有人如此说法,我这颗贱嘀嘀的心难免不一热,眼泪又差点掉了下来,但我忍住了。
我觉得象我这样一个莽汉如果当众掉泪,简直难堪的不如找块豆腐一头撞死。
晚上我把周晓欧郭涛朱宏佳等一大群人招呼来吃饭。
他们都在电影里友情客串了角色,我一分钱也没给他们。我得感谢一下。
这是一群真心对我的兄弟。
吃完饭,我打了最后一个电话,告诉苏新就是天塌下来也不要来找我,因为我已经把按照合同该付的钱全部交给了剧组会计,由苏新监督执行。
这个电影,无论是谁,我没有欠一分钱。我答应的,全部做到了。
然后我关掉了手机,睡觉。


第二天中午,我醒来,到工作室打CS和DOD。昏天黑地,不分昼夜,直打的差点口吐白沫,眼冒金星,一出门看什么都是旋转的,躺在床上耳边全是枪声。
如是,达十五天之久。

在此之后的几个月里,我不能听到任何关于这个电影的任何信息。不管是谁,只要一提电影这两个字,我就象一只怀春的猫被踩了尾巴一样,心里号叫一声,心脏就像被人用玻璃划了一道。
椎心泣血这句话,就是我当时的真实写照。
我不能怨任何人,我也不能躲。
我不愿意欠任何人的情。我不是所谓的电影圈里的人,我只是个傻毙。
我对朋友说,我见证的不是一个电影的诞生,而是一个电影的毁灭。


后来看到李碧华说,
[誓约]一说出口便开始为难自己的一句话。
绝妙之极!
还有两句话,一并抄录在此。
[勇敢]由三种力量驱使:(一)不小心。(二)虚荣。(三)没有后退之路。
[乐观]相信因国报映,天里循环,所有反派都没有好下场。

电影走到今天,2006年5月22日,终于在八一厂混录完成。
我只能说,我尽力了。
我在如此的危局之上,惨淡建了一座城。

喜讯


维基百科(Wikipedia)又可以正常访问了。


不过中文的还不行,难道是为了鼓励大家学外语?用心良苦哉~

昼伏夜出


现在恢复了熄灯,11点之后就断电了。这样就没办法像以前熬夜了。


本来说熬夜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特征,没什么出奇,大概现在没多少人能在11点前就上床睡觉。回想以前小学中学的时候9点10点就睡觉了,甚至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虽然不出奇,但是我还是觉得自己算是其中比较出众的--能经常性的撑到4、5点钟的人,除去那些有职业习惯的,除去那些打游戏的,大概还是不多的吧。深夜凌晨这一段时间是一天中最安静,最不会被打扰,最属于你一个人的时间,如果是上网的话,这段时间独占带宽网速飞快,如果能保持足够的清醒的话,这段时间心无旁骛效率最高,如果有足够的闲情逸致,能在天气热的时候看到天际慢慢发白,虽然可能要忍受蚊虫的袭击。与所有讲原则有底线的人一样,我也是有自己的坚持的,你可以睡得少,但是不能不睡,所以即使早上要8点起床,我也会在六点钟上床睡上两个小时,这是我作为一个形式主义者的底线,因为我相信睡和不睡是一个质的区别。与之相对应,睡多长时间就只是一个量的区别了,凌晨2点睡早上11点起,凌晨4点睡早上11点起,凌晨6点睡依然是早上11点起,虽然生理上难免会有头昏脑胀程度不同的区别,但是毕竟醒来的时间是一样的,感觉上好像每天多活出2、3个小时来。

整夜整夜的不睡觉,生活状态一直很亚健康,长此以往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虽然嘴上说不适应熄灯,但是心里还是庆幸有了一个强制性重归正常生活规律的机会。规律的生活,就是把时间分成一段一段的,强制性,就是说这一段段的时间没什么弹性,比如说本来昨天晚上想把这篇写完,但是因为要熄灯,只好今天早上接着写。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是原始人的生活,他们没有电没有火光。日出而作日落不息,是现代人的生活,他们有电能制造火光,所以说到底晚上依然延续的是白天的生活,算不得昼伏夜出。真正的昼伏夜出,黑夜就是黑色的,有电也不借助火光,那才是鬼魅的生活。



2006-10-06

中秋到了吟诗一首


半梦半醒间在月亮升起的地方


月亮升起
有雕归巢的声音
有鱼儿跃出碧光
有仙人掌声演绎古老传说


好多不知谁的眼睛
落于桂树上 眨眨地
透出智慧和孤傲
夜里
却抛给月亮
无限柔情


也是那晚
贴在窗上的那些
半梦半醒间剪出的窗花
被冰凌花裹着
在我的梦中
溶化了


----------------------------------------


后现代超现实主义诗人 来日方长
通过网易文化赠好友 半梦半醒间 极品好诗一首


现在的作诗机确实进步了啊,小试了一下,还像那么回事儿。不像当年刘慈欣编的那个计算机诗人,只是把一些名词堆砌起来再搞点压韵那么简单了。

2006-10-05

给陌生人一个拥抱


在YouTube看到一则感人的视频--Free Hugs Campaign





从短片里可以看到,在悉尼闹市街头,一个化名Juan Mann的年轻人,举着一张写着"FREE HUGS"的纸牌,向来往的行人提供拥抱。从最初无人理睬,到渐渐有人接受,有越来越多人加入进来响应。然后,警察干预进来,禁止了这一活动。然后,Juan Mann和他的伙伴们收集了一万个请愿签名,提交给市议会希望FREE HUGS能继续下去。短片的最后,人们拥抱了警官。


Juan Mann其实只是这个年轻人的化名,它的读音和One Man一样。他形容,"FREE HUGS"传递的是一种快餐式的情感(fast-food emotion),是一种让人们微笑的方法。他一直坚持的原则是,不透露姓名,不留电话号码,不发生关系,不搞约会。他说:"每给出一个拥抱,你将看到五个路过的人面带微笑。"


我觉得倒不是拥抱这个动作本身传递了多少东西,只是这份简单而纯真的激情让人感动。


free_hugs_wideweb__470x323,0


这则短片的制作者是Sick Puppies乐队,片中的背景音乐"All the Same"就是他们的作品。一年多前,Sick Puppies的主唱Shimon Moore还是那种白天在购物中心挂着夹板做宣传广告的小职员,晚上组band演奏唱歌的不知名歌手,他认识Juan Mann后,成了他的伙伴,于是借来父亲的摄像机拍下了这些片段。Sick Puppies说把这些片段剪辑制作成是短片放上网,是要向更多人分享和传递Free Hugs的理念(或者,顺便推广一下他们的歌)。从9月22日发布到今天已经超过一百七十万的点击率,这则短片迅速而广泛地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人。这也说明在这个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 实打实的默默苦干一年可能还是没什么人知道,但是一放上网用不了几天就全世界都知道了。


另外,我上网搜索的时候发现Free Hugs最早并非由Juan Mann发起的,而是一个叫Jason Hunter的美国人。2001年在他的母亲的葬礼上,听到人们缅怀她喜欢与人拥抱的经历,从而受到启发,开始带着一张写着"FREE HUGS"的牌子走上街头,而且他要传递的信息也有所不同,是为了"letting every single person know that they matter"。不过此"拥抱"非彼"拥抱"并不仅于此,Jason Hunter把"FREE HUGS"办成了一家"Social Experience company",而且还不是一个"non-profit entity"(非盈利性机构),从它的网站faq上可以看到如下一段劝人买东西的话:


Why should I buy FREE HUGS merchandise?
Research shows that we need at least three hugs a day to grow and become a better person. A hug is a universal symbol of support, concern, or just a way of saying, "I'm here and I matter." FREE HUGS t-shirts have proven over time that just by wearing one, you instantly become a magnet for positivity. You will bring smiles to many faces and receive hugs from perfect strangers who want to share in the message. Wearing the FREE HUGS brand is a testament to making a difference in the world, "One hug at a time."

这个大概就是所谓的商业广告了吧~


最后附上,All the Same的歌词


Sick Puppies - All The Same Song Lyrics

I don't mind where you come from
As long as you come to me
I don't like illusions I can't see
Them clearly

I don't care no I wouldn't dare
To fix the twist in you
You've shown me eventually
What you'll do

I don't mind...
I don't care...
As long are you're here

Go ahead tell me you'll leave again
You'll just come back running
Holding your scarred heart in hand
It's all the same
And I'll take you for who you are
If you take me for everything
Do it all over again
It's all the same

Hours slide and days go by
Till you decide to come
And in between it always seems too long
All of a sudden

And I have the skill, yeah I have the will
To breathe you in while I can
However long you stay
Is all that I am

I don't mind...
I don't care...
As long are you're here

Go ahead tell me you'll leave again
You'll just come back running
Holding your scarred heart in hand
It's all the same
And I'll take you for who you are
If you take me for everything
Do it all over again
It's always the same

Wrong or right
Black or white
If I close my eyes
I's all the same

In my life
The compromise
I close my eyes
It's all the same

Go ahead say it you're leaving
You'll just come back running
Holding your scarred heart in hand
It's all the same
And I'll take you for who you are
If you take me for everything
Do it all over again
It's all the same

2006-10-03

人呢?


国庆7天长假,最常见的问候语是"没有去哪儿玩?"在段时间会有很多人失踪,不用刻意去发现,很明显就能察觉到这几天QQ、MSN、论坛上的在线人数骤减。但是不会有人觉得意外--缺省地认为他们都去哪儿玩去了。


比如说我,又一次连着几天不更新,又是在这个当儿,不免就让不知情的人误会我借长假之机去哪里"风花雪月""声色犬马"去了。从网上共计收到问讯两枚,一枚直接质问我干啥去了这么懒,一枚婉转的表达了对我享受长假的羡慕之情。其实,我哪里也没去啊,之前一直在负责准备某聚会活动,我是如此亢奋和投入到了自己都有些吃惊的地步,以至于30号晚上活动搞完后连着缓了这么些天才逐渐回过劲来。所以,不是闲得不更新了,而是忙得更新不了。


知道了我哪里都不准备去的人,都纷纷表示"那就好好休息休息吧",语气中充满惋惜之情,仿佛这么一个大好的机会,如果不出去走走,实在是浪费了。其实,即使出去了,也不过是观赏人头涌涌而已,还不如安安静静呆在家里。虽然现在校园也肯定变成了主题公园,挤满了人,但是毕竟这个主题公园的中心重点还要从宿舍再往西南去那么几百米,所以宿舍区这一片还是相当安静的,甚至比平时上课的时候冷清不少,只是时不时能见到骑着单车结集着的人群。


基本上"好好休息"对于我来说,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吃了睡,睡了吃。可是,人终究不是猪,再要找些别的娱乐项目,我能想到的就是看电影一项而已。从很小的时候起,我能想到的最舒服的事情,莫过于在寒冷的冬夜,呆在温暖的小屋里,陷入在蓬松的大沙发里,看电影。一直到现在也没怎么变,只是细节上有些出入,比如以前我只是希望有一口大彩电,现在会幻想宽屏等离子环绕立体声之类的。从这里,充分暴露了我好逸恶劳的懒散习惯。现在算是部分实现了这一梦想,可以尽情地看电影,所不同的是,现在是秋天,晚上屋里和屋外一样有点凉,坐的是电脑椅子,看的是一年多前买的落伍的液晶电脑屏幕,听的是三年前买walkman时搭送的原装耳机。现实与理想,残酷的人生……从这里,说明人的梦想应该是有机的整体,割裂开来,往往就得不到应有的效果了。


一部一部的看电影,连着三部,直到头昏脑胀的,然后可以爬上床瞬间入睡。如此无聊和乏味的生活,是那么的惹人发指,以至于刚过了一天就有有趣的事情发生了,真是值得庆幸。今天我看到这么一条留言:


Waking Life @ 2006-10-03 04:29



"孤独的写作,不加任何链接,不加任何标签,不告诉任何人"我就是这样,我想只有这样,我才能最真实地记录自己的阴暗和丑陋。让我欣慰的是,我居然乐此不疲,至少到今天为止也没有产生"瓶中信"被人无意拾起的"虚荣",难道我不正常?呵呵
对了,我姓名上那部电影,推荐一下,SO COOL



附在我最有人缘的一篇文章《承诺与习惯》后面(我知道这里本来就没什么人缘)。虽说这里来来去去总是那么几个人,还大多都是认识的,偶尔来个把陌生人,总能让我兴奋一阵子。但是这次情况是有所不同的。


与这则留言所说的相对应,我这里充其量只是伪装的"瓶中信",我在这里"最真实地记录"着自己的光明和美好,充分享受被人无意拾起的"虚荣"。我的意图是如此明显--出于"虚荣",我总会到处留下一些痕迹一些线索,人为的创造着各种"无意拾起"的机会,好让别人能够顺藤摸瓜进来,并从旁观察为乐。这也是我能乐此不疲的更新的一大原因。对于隐秘的写作,说成是瓶中信并非一个贴切的比喻,如果真的不想别人知道,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写出来,如果一定要写,那也应该绑上石块让它永远石沉大海。否则,漂泊在海里总有被人拾起的一天。所以我想那种"真实地记录自己的阴暗和丑陋",并不一定只是写给自己看的,被陌生人发现后还是有一种意外的趣味罢,虽不一定是同一份"虚荣"。所以说,这也很正常的啊,如果一直忍着,那才不正常得近乎超常呢。一直以来都是我给别人留线索,这次终于有人给我留线索了。


而且,还推荐了一部电影:Waking Life。这部电影我没有看过,它的中文名译做《半梦半醒的人生》,简单看了一下剧介和评论,联系到它的导演是理查德?林克莱特(Richard Linklater),我想到另两部同是他导演的电影Before Sunrise 和Before Sunset。这两部对话体的电影名声在外,我很早以前就一起下载了下来,但是两部看完却用去了两年的时间。大概是当时看上集的时候,处于深夜凌晨,整个人的状态也是处于半梦半醒间,而且我看的DVD字幕是有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等一系列西语唯独没有中文,所以看着一对文艺气质青年说个不停,和催眠的效果无异,看完之后,我甚至无法确认是不是真的看完了,只是觉得一阵沉闷,就睡觉去了。以至于后来和人谈起,屡屡遭到鄙视。就是这个原因,Before Sunset在我的硬盘里躺了两年,终于有一天不知道怎的想起来要看看,但是奇怪的是这次看完之后感觉很好,不复觉得沉闷,不知道是因为导演成熟了,还是演员成熟了,还是我成熟了。其实想想,无论是电影中,还是现实中,都是相隔十年,两人再度碰面,百味杂陈,本身就已经足够有趣了。Before Sunrise 和Before Sunset有三套译名,一是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前,一是爱在黎明破晓时和爱在日落余辉时,一是情留半天和情留相逢时,还有一个叫作日落巴黎,没有考虑到前集。Waking Life据说也是充斥着对话的,想必是很"SO COOL"的,不过这样的一部电影真是一个线索吗?


我想我大概猜到你是谁了。但是我更感兴趣你的那封"瓶中信"。


Hey, com'on, just give me another clue. I will figure it out.


写完这篇,顺便看了一眼Waking Life下载中的进度条,还有4个多小时。嗯,今晚就能够看到了。

如果目标正确,它只不过是不动声色地、极其庄严自信地向人们预示今后可能进行的写作,而无须有任何愧色。

--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