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07

可怕的糖果


注:hard candy其实是英语俚语,指的是那些未成年少女,尤其是那些吸引娈童者的,有点类似Lolita的意思。今天(2006.9.11)才知道的,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并不知道,惭愧啊。

Urban Dictionary给出的解释:


Hard Candy
An underage girl - often aged 12 to 16 - who is particularly attractive and/or gullible. In other words, a pedophile's dream. See Lolita.
All of the teen sites now are like dedicated to Hard Candy.

顺手查了一下Layer Cake的解释:


Layer cake
Noun. Phrase describing the dark layers of the London Underground Organised Crime scene. Derived from a Chocolate layer cake, emphasising the dark, criminal layers of the London mafia.
"Welcome to the Layer Cake, son" Layer Cake 2004 (Sony Pictures)

电影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会碰到什么。特别是当电影听起来就像是巧克力这种糖果点心的时候,尤其难猜。比如说《夹心蛋糕》(Layer Cake),其实是黑帮犯罪片。比如说《饺子》,其实是惊悚恐怖片。再比如说我昨天看的《水果硬糖》(Hard Candy),看得我胃内一阵翻腾。


已经很久没有经受这种恶心煎熬的观影体验了,其实变态如《困惑的浪漫》(Nekromantik)之流也不是没有见识过,真要是赤裸裸血淋淋,反而会麻木不仁无动于衷。但是偏偏这次《水果硬糖》走的是心理恐怖路线,不,应该是心理恶心路线,才让我坚强的胃又翻腾了一次。又再一次印证了那句话,"真正可怕的是那些看不到的东西",完全可以通过画面暗示心理暗示来调动观众的想象力,来达到最大的恐惧感。整部影片没有任何血腥直露镜头,甚至非常刻意避免,而且画面,镜头,剪辑,对白,以及二人对话式(类《梦想照进现实》)的电影风格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文艺"腔,然而就是这种含蓄的文艺路线却带来一种慢火煎熬般的紧张体验,更让人受不了。不过,我怀疑这种感觉大概男性观众会更强烈一些。


简单粗略来说,故事是这样的,一个14岁女小孩和一个32岁男摄影通过网络相约咖啡厅见面,互相之间似乎都挺有好感,于是男摄影把女小孩带回了家。然后呢,中文剧情介绍是这样写的,"事情进展顺利,没想到,带回家后噩梦才要开始",思维正常的人看到这里大都会猜测:毁了,男摄影是个变态。没错,男摄影是个变态,但是女小孩更变态,这部电影要说的是以变态报复变态的故事,这也是剧情跳出老套路之处。相比之下,英文剧介要说得清楚些,"A mature 14-year old girl meets a charming 32-year old photographer on the Internet. Suspecting that he is a pedophile, she goes to his home in an attempt to expose him."(pedophile,娈童者,另外通过电影对白还可以学习如下单词:voyeur,窥淫狂;molester,猥亵者)。虽然这个英文的透露的剧情信息更多,但是实际上是误导了观众,相比之下,中文版的要更准确些,因为这岂止是简单的"怀疑(suspecting)"和"试图揭露(an attempt to expose)",这根本就是一个精心策划早有预谋的集心理摧残与肉体虐待为一体全方位多角度彻底将人折磨摧毁的一次完美谋杀。


能把一个本应天真无邪的小女孩逼得做出这种变态的报复,想必是要说明娈童者的行为更加变态得令人发指。但是影片的焦点又多是集中于小女孩对摄影师的百般折磨以及摄影师的无助挣扎上,更多的是一种官能上的刺激,而对摄影师犯下的娈童罪行都是间接表现,虽然他是罪有应得,但是还是难免让人觉得惩罚来得太过分了而产生同情,况且小女孩一副自以为是冷酷无情精于算计的嘴脸也很难让人喜欢。这让人不禁怀疑,难道这电影是想用极端的例子来说明现代人都是道貌岸然而内心变态的表里不一(连小女孩都不例外)吗?然而,电影的对白又分明是在不断揭穿和批判娈童者的,倾向十分明显,小女孩批驳摄影师的恳求说情求饶的大段大段的对白充斥着道德说教和审判色彩,她不单是一个行为上无情的复仇者也是一名精神上全能的审判官,洞察一切,把娈童者的虚伪无耻看得通通透透,可以高高在上的进行正义的批判。只不过这样的机智老练超越了一个14岁小孩应有的智力水平,片中小女孩自承是"疯的(insane)",但是这也未免"疯"得太有水平了一点,以至于没有什么说服力,道理说得再好也不像是从她的口里面讲出来的,反而让人觉得形象苍白单薄。相比之下,娈童者在绝望无助中的本能挣扎和心理崩溃再崩溃后的情态反应,则显得丰富和立体得多。不过应该要谢天谢地,要不是这种单薄的形象再加上Ellen Page匠气十足的表演时刻提醒着我--这不过是在演戏,否则很可能让我从此对一切外表天真无邪的充满怀疑,对14岁的小女孩产生心理阴影。可惜了一部立意新颖的电影题材,再深化一点就是很好的文艺片,再极端一点就是很黑色的cult片,不幸的是两头不到岸,只是让感官刺激唱了主角。


诚如海报上印的大字影评提醒的那样"ABSOLUTELY TERRIFYING! ",只此而已。


No comments:

如果目标正确,它只不过是不动声色地、极其庄严自信地向人们预示今后可能进行的写作,而无须有任何愧色。

--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