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27

哥本哈根

没错没错,我又去看话剧了。这次看的是《哥本哈根》,王晓鹰导演,国家话剧院演出,在学校大礼堂的专场演出。因为是校研会组织的系列文艺演出活动之一,所以不对外售票,只要去万人地下的学生会领票就可以了。

之前听说《哥本哈根》是个现代实验剧,都是三个演员在对话,风格比较先锋,所以以为看得人不会太多。所以周一中午去领票的时候也就提前了十五分钟去排队,发现队伍还不算长刚刚从地下一层排到了一楼的楼梯口,发票开始后队伍挪到楼下才知道转过弯来是一条长长的走廊,黑压压的排满了人。工作人员也开始点人数,大概是要劝谕后面的人不要再排了,然后原来可以一人领两张的规定也变成了必须有两个学生票才可以领两张,导致我和小明只各领了一张。据pw同学说他第二天去领周四的票,情况更为热烈,从万人排了出来一直延伸到清西走廊的书店下面。充分说明大家其实是很热爱话剧的。

DSCN0821排队大礼堂前的排队人龙


晚上7点半开始,6点半就入场,6点我和小明去万人吃饭,特意兜到大礼堂前面瞄了一眼,发现已经队伍已经排到了大礼堂前的广场上,就赶去万人匆匆吃了个饭。再回来的时候发现队伍已经转弯到了西阶废墟,觉得还不算特别多,谁知道转到前面才发现队伍是分了两路,那边还排着同样长的队伍。惊喜地发现karl师兄就排在了前面两位,后来更惊喜的是他们多了一张票,我们就把pangolin叫了过来,真是便宜了这小子,多少人求不到票。后来进去之后发现了不少电子系的人,我们系热爱文艺的人就是多啊。

DSCN0833话剧百年纪念中国话剧百年


剧场的布置十分简洁和白,三张白椅,一颗光秃秃的白桦树,背景被一面白板墙围住,上面草稿般乱画了些公式和曲线,有两扇白门。表面上布景很简单,但其实变化也挺丰富的,两扇门一个打开外面是一片白桦林的布景,一个打开是小房间的布景,有梳妆台和椅子,白板墙上可以打上一整面墙的投影,剧中就用了四次播放原子弹爆炸影片,配合音效,效果还是很震撼的。

DSCN0838舞台简洁的舞台设计


《哥本哈根》这个话剧说的是海森堡和波尔1941年在哥本哈根的一次著名而神秘的会见。说著名是因为这次会见对后来的原子弹研究和战争进程有很大的影响,之后海森堡回德国继续主持核分裂研究,而波尔则到美国参与了曼哈顿计划。说神秘是因为海森堡和波尔本来父子般的师徒情和忘年交在这次会见后就中止了,战后他们对此的表述也口径不一,历史上没人知道这次会见他们到底说了什么。话剧中的三个角色就是海森堡,波尔和他妻子玛格丽特,三人在死后以鬼魂的形式重聚,他们也想探寻那次会面的真相,所以通过共同回忆和讨论试图将事件重演。但是他们在共同回忆和讨论的过程中,总是被争论和分歧而打断,然后又在自省中互相理解达到共识。所以这次会见被他们一再的重复,前后四次,每次都由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和探讨,直到最后真相仍然是处于"不确定"之中。

DSCN0839剧照三个亡灵的对话


剧中对哥本哈根会见的多种可能性都进行了探讨,其中心的争议人物无疑是海森堡,因为德国的原子弹计划是由他主持的,他拜见波尔到底是为了纳粹探听同盟国的原子弹计划或是寻求帮助,还是来向波尔请教一个伦理问题:"一个有道义有责任的科学家是否应该从事原子能的实用化研究?",之后德国没有制造出原子弹,这到底是因为海森堡能力不够,还是他从良知出发有意延缓了原子弹的研究,这些动机的区别并不影响历史事实但是得到的海森堡形象却截然相反。剧中的海森堡自认为他去拜见波尔的目的是要暗示他从道义上出发科学家是应该而且是有能力阻止交战的双方研制出原子弹的,但同时他强烈的想知道同盟国的原子弹计划也不肯放弃对核反应对的研究,他对波尔说:

我必须知道! 我必须做出决定! 如果同盟国正在制造原子弹,我为我们国家做什么选择呢? 你说过,人们容易以为弱小国家的国民们的爱国心会少些。是的,然而人们更容易错误地认为刚巧处在非正义一方的国家的百姓们会不那么热爱他们的国家。

这是他的人类良知和民族家国的矛盾。但是玛格丽特也向海森堡质疑说,他实质上知道这样的想法是不可行的,波尔不可能知道同盟国的计划也更不可能在当时的环境下对海森堡充分信任,海森堡也明明知道无论会谈结果如何他回德国都不会停止核反应堆的研究,所以他的见面尝试对事态毫无影响,实际上可能他也不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自己就是自己观测的盲点,所以即使他像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带着深深的道德责任的煎熬,那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炫耀,用玛格丽特的话说就是:

他渴望着让我们知道他正负责某项生死攸关的秘密研究。尽管那样 ,他依然保持着高傲的道德独立 ,这种执着是如此著名以致盖世太保时刻监视着他。这种执着是如此成功以致今日还拥有一个重大之极的道德困境来面对。

也许就像薛定谔的猫生死不定一般,人的真实想法同时处于多种叠加的状态,是无法得知的。但是不同的观测者却能解读出不同的结果,即使客观事实是同样的。海森堡对原子弹爆炸所需原料的临界质量估算偏大,这样一个事实可以解读为他的失误使得他从一开始就放弃了研究,也可以解读为他根本没想过要制造原子弹所以根本没进行这样的计算。所以可能即使了解了见面的内容,但是人的内心想法依然是不确定的,但这些不确定性并不影响结果以及事件的意义,像全剧结尾时的对白所说:"一切得以幸免,非常可能,正是由于哥本哈根那短暂的片刻,那永远无法定位及定义的事件,那万物本质上不确定性的终极内核。"

这个话剧不像传说中的那样晦涩难懂,虽然有一些关于量子物理的内容,稍微对测不准原理和薛定谔的猫有些概念,理解剧中对白就没什么问题了,还有些关于核裂变的原理对白已经讲解得很险浅易懂了。虽然剧情是有时空交错的成分,不过脉络也很清晰。国家话剧院的演员水平确实是高,演得感情丰沛很有感染力,两个小时的长度都是三个人的谈话,对白量很大,而且都是大段大段的书面语,没有一定功力是没办法演得好的。

DSCN0840谢幕演员谢幕


演出结束谢幕的时候,导演王晓鹰上台,他说他从长安大剧院赶过来正好赶上了结束,就上来了。他说一般演出前他都会先做一下背景介绍,但是这次有事没办法赶到,同时也觉得面对清华的学生是不需要多此一举的。确实,毕竟大都是学工科的,这一点物理常识还是有的。介绍演员,饰演海森堡的梁国庆和玛格丽特的杨青都是国家一级演员,演波尔的何瑜则是"优秀的年轻演员",导演说虽然波尔是海森堡的师长但是实际中的何瑜比梁国庆要年轻十岁。导演说这已经是这个话剧第98场演出了,每次结束都会留下来和观众交流交流。然后就交流了半个多小时。

DSCN0848介绍演员王晓鹰导演介绍演员


记录一些点滴:

  • 王导演说这部剧其实是反应了这些科学家灵魂上的自省,而这种自省的精神是中国文化中所缺乏的。
  • 王导演说这个剧第一幕比较煽情,让大家觉得海森堡是一个好人,但是后来又颠覆了这一点,提供了另一个角度,其实这些都不是真实的,但是通过这种多角度的呈现交给观众思考,才能尽可能的还原真实。
  • 有观众问导演,如果他可以通过杀害一个无辜的人来拯救千万人,会怎么选择。他说这个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因为如何认定这样做一定能拯救千万人,如何能认定杀的人就一定是对的,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而不是选择题。他这么说实质上是回避了问题,但是还挺有技巧和风度的。
  • 有人问梁国庆是怎么理解海森堡这个角色的,他说海森堡的自传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现在世人对我海森堡的态度已经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看法,但是不管怎么说,你们可以看看我前后的行为是不是具有一致性。看来梁国庆还是偏向于认同海森堡的,不过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演员揣摩角色是下过功夫的。
  • 梁国庆说他觉得一个好的演员必须是敏感的,他的心有永不愈合的伤口,他感受到的痛苦应该十倍于常人,感受到的欢乐也必须十倍于常人,这样才能演得好。而且话剧不同于电影,演员每演一次都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收获。
  • 观众问中间有一段演员都走到那有梳妆台的布景里喝水抽烟是什么用意,王晓鹰说那个其实就是幕间休息,但是他又不想打断戏的进程让观众到处走动去上厕所什么的,所以他索性就把演员的休息也设计进了剧里,这样也能让好奇的观众知道演员在休息室里到底做些什么。然后他说,其实休息时演员的动作和走位也是设计过的,旁边何瑜补充说,导演连我们喝几口水都有规定。哈。


《哥本哈根》真是一个不错的话剧,能带给人很多思考。让我流水帐又写了这么长。

附:

  1. karl师兄的评论和感想
  2. 哥本哈根的中文剧本
  3. 哥本哈根的英文剧本

No comments:

如果目标正确,它只不过是不动声色地、极其庄严自信地向人们预示今后可能进行的写作,而无须有任何愧色。

--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