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13

动心忍性


动心忍性这句成语,出自《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是孟子的励志名篇,又是中学的必背课文,相信都很熟悉。所以在成语字典上的解释是不顾外界阻力,坚持下去,也很延续这种励志进取的风格。


但是这个词细解起来却总觉得不很畅顺。词典上说,动心是使心惊动,忍性是使性格坚韧,这里是古文里常见的使动用法。既然心有所惊,也就是为外物所动,很难说是不顾外界阻力,心都动了又如何性忍呢。台湾的《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上的释义是"以外在的困厄,震撼其心志,使其性格愈發堅強",也就是说动心是一个外部的刺激和考验,然后在这种锻炼下使得性格坚强起来,也就是动心和忍性是有先后之分的。不过意思上虽然通,但是这个结构怎么看也应是并列结构的,而且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这一段的注释也是"動心忍性,謂竦動其心,堅忍其性也"。所以看来并列的结构是没错,只是将动心解释为使心惊动会有所误导,解释为使内心常有所警醒似乎更好一些,因为孟子随后点明了主旨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也就是要教育儿子要保有危机意识。


不过语意是发展的,现实用法偏离本意也是很常见的,有时甚至和本意相悖,就好像现在都用"不是空穴来风"来表示"空穴来风"的本意一样。所以解读动心忍性,并不必要那么忧患励志,也可以看成是心有所动性有所忍,在心意摇摆的时候把持住了自己。只是这样的做法想必不会得到讲究直接随性的人认同,所谓心动不如行动,有了想法就应该去实现,在这个时候忍,就未免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了。不过我还是觉得我们又不是活得像炒股票,总是要抢占先机,以果断的行动把握机会,只是让众多的可能性迅速地坍缩成一个,而且是以较大的概率坍缩为那个可能性大的,如此剥夺了小概率事件的可能性也不见得是什么美好的事情。何况忍不是无所行动,只是选择不行动而已,让所有事情保持着同样可能的状态,所以孟子要在下一句补充说道,"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不可能的可能性。所以说,三心二意,心猿意马,然后动心忍性,并非逡巡不前,只为"曾益其所不能",带来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这样解释似乎也是通的。


No comments:

如果目标正确,它只不过是不动声色地、极其庄严自信地向人们预示今后可能进行的写作,而无须有任何愧色。

--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